【景氣特別報導】台灣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
孫明德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2011下半年起,全球經濟因歐美主權債務問題惡化而日顯疲弱,原本各界預期,在南歐各國獲得歐洲央行金援後,經濟情勢可望逐步回穩,孰料歐債問題不僅並未因希臘獲得紓困資金而告緩解,反而擴及西班牙及義大利等重要國家,同時希臘內部又因撙節措施未獲共識,而必須採取公民投票表決,使得歐元區解體風險大增。無獨有偶的,美國經濟改善速度也在第二季陷入遲緩,中國經濟更出乎意料地降溫,第二季經濟成長率跌落8%以下。上述不利因素不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直到2012年第三季情勢方有所緩和,也使得台灣出口連續呈現衰退,加上政府於第二季計畫實施之油電雙漲與證所稅政策又引發政治紛擾,影響廠商及民眾消費信心,導致台灣景氣發生少見的「內外皆冷」情況,也使同時期經濟情勢陷入低迷。以下將分別就2012年一至三季台灣主要經濟數據狀況進行分析,展望2013年國際情勢及我國可能的經濟表現,並分析可能影響未來經濟表現的不確定因素。
2012年經濟情勢回顧
首先在貿易表現部分,根據財政部統計,2012年一至三季我國出口金額為2,235.6億美元,年減3.9%,1~8月中除2月因春節因素出口呈現成長外,其餘均較2011年同期衰退,其中又以7月減少11.5%最高,出口衰退情形直到9月方有所改善,年增率達兩位數為10.4%,且單月出口金額271.7億美元,亦創14個月來新高。累計1~9月出口商品中,唯一成長項目為礦產品,其中柴油增加41.4%,汽油增加12.4%,主要原因是2011年同期國內重要石化廠商中油五輕歲修及台塑化煉油廠停工,導致基期數據較低,2012年廠商恢復正常產能,也使得該項產品出口回溫,不過其他多項重要商品出口均呈現衰退趨勢,其中以資通信產品減少23.1%最多,其次為化學品減10.0%、基本金屬及製品減少6.7%,以及電子產品減少2.3%。在貿易的另一端—進口方面,由於出口不振也使得進口受到影響,不僅用以製造銷售之原材料及半成品進口減少,廠商進口資本設備用於投資意願也趨於保守,使得一至三季我國進口為2,039.9億美元,較2011年同期減少5.0%。
分析台灣出口表現不振主因,除了國際需求疲弱,使得新興市場國家的低價產品受到青睞外,嚴峻的挑戰來自於新興市場國家採行的進口替代策略,以中國為例(表1),2012年中國1~9月進口主力商品中,機電產品僅成長2.7%,但出口卻有8.3%的成長,台灣主要出口產品如積體電路、液晶面板及塑膠原料,中國1~9月進口金額分別增加了9.5%、2.6%及-2.9%,但中國同類型產品出口金額卻大幅成長了46.9%、22.2%及38.2%,除了出口金額成長驚人外,就其數量及金額比較可以發現,積體電路及塑膠製品出口金額的成長率,遠高於數量的成長率,這顯示其產品單價亦較2011年同期更高,產品有朝向高值化發展趨勢,由於上述產品向來為台灣出口中國主力,當中國進口替代且朝向高質化發展時,台灣出口不僅面臨短期衝擊,也將面對未來中長期的競爭挑戰。
表1 2012年1~9月中國主要商品進出口成長率
貿易疲弱除了影響廠商投資意願,也衝擊了工業生產表現,以2012年一至三季為例,台灣工業生產減幅為1.51%,其中製造業減少了1.70%,在個別產業部分,電子零組件業在第三季起,雖因國際大廠相繼推出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等手持裝置,加上中國推行節能補貼政策,帶動對我國半導體、面板及其他零組件需求,使得1~9月累計較2011年增加了1.33%,另汽車及其零件也有1.30%的成長,其餘產業則呈現衰退情況,例如:基本金屬業因中國產能過剩,拖累國際鋼價持續下挫,使得一至三季累計較2011年同期減少6.34%。石化業雖有廠商產能逐步恢復帶動,但由於東南亞及中國實施進口替代,使得一至三季累計仍較2011年同期減少0.48%;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一至三季景氣不佳,消費者買氣遞延,雖然9月新品陸續上市,生產指數仍較2011年同期減少7.50%;而機械設備業則因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新興市場訂單持續縮減,加上廠商設備投資意願低落,較2011年同期減少11.96%。
台灣經濟、景氣回溫、出口成長、貿易挑戰、民間投資、國際不確定性、油電雙漲、財政赤字、產業轉型、消費信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