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疫情時期,東協國家數位復甦探討
蔡靜怡 (2021/04/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4期》
新冠肺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簡稱COVID-19)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目前疫情已波及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東亞和東南亞是較早受到疫情衝擊的地區,同時也是較早進行國際合作共同對抗疫情挑戰並獲得一定成績的地區。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以下簡稱東協)各國在區域合作舞台上共同抗疫合作,為亞洲地區及全球公共衛生完成不錯的成績。
COVID-19疫情對東協國家邁向復甦之路的挑戰
東協國家在控制COVID-19疫情與其對經濟的衝擊方面表現出色。東南亞國家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邊境管制與防疫措施,其感染率和死亡率遠低於歐美先進國家。同樣儘管世界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但是越南和中國等國家的支持下,使得亞洲仍然保有經濟正成長,各家研究機構似乎對於東協國家(中國、韓國、越南和印尼)能夠控制疫情,並進行強勁經濟復甦措施,有強大的信心。然而東協國家邁向復甦之路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包括:美中經貿對抗下「選邊站」難題;東協國家經濟情勢惡化與債務問題;疫情尚未獲得完全控制,如何掌握防疫與經濟復甦平衡。
在美中經貿對抗下「選邊站」難題方面,隨著美中抗衡戰略競爭全面升溫,東協國家或重新面對選邊站難題,尤其在疫情爆發以來,美國主打「新中國威脅論」,在軍事、經濟、科技、資訊及全球秩序等,與中國拉大與加深對抗力道。美國與東協國家合作對抗中國的意圖和手段,將使東協國家再度面臨選邊站難題或在美中立場之間擺盪。而東協經濟情勢惡化方面,大部分東協國家屬於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對海外投資和市場具有高度依賴性,國際分工轉移和海外需求是東協國家和企業投資的主要動力來源。歐美遭受疫情重創導致需求不振,使東協國家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而引發其國內企業債務風險上升,企業債務危機可能導致部分東協國家經濟惡化。最後則是如何在防疫與經濟復甦間取得平衡,COVID-19疫情尚未獲得全面控制,東協國家經濟可能出現多次暫停又重啟。前期防疫有成的國家如德國、日本、韓國等在放寬限制後,均出現疫情反轉的現象。意味著在疫情尚未獲得最後解決方案前,部分醫療水準較低的東協國家可能會進入疫情與經濟復甦的循環,意即「疫情好轉」―「放鬆管制(經濟復甦)」―「疫情惡化」―「經濟管制(經濟衰退)」。
COVID-19疫情使亞洲脫離傳統經濟發展路徑
隨著疫情爆發持續蔓延,衝擊全球經濟,尤其是間接促使各國逐漸脫離傳統經濟,亞洲區域有機會朝向數位經濟整合,並促進數位貿易與數位貨幣。亞洲各國數位化水準高於其他區域的國家,即使是相對較貧窮的亞洲國家,也漸漸加快推升數位經濟的腳步。在過去的20年,憑藉數位創新科技貢獻1/3的經濟成長,亞洲將可引領全球數位化,並將受益於數位經濟成長。疫情爆發期間,亞太地區藉由技術進步與數位轉型的途徑重新連結於全球經濟。對東協國家而言,COVID-19迫使許多企業重新思考其供應鏈,短期內不得不適應由於防疫的境內封鎖與邊境關閉所造成的貨物及人員流動中斷,這也迫使企業尋找增加供應鏈彈性的方法。
數位轉型、東協數位經濟、數位復甦、新南向政策、智慧城市、數位醫療、供應鏈韌性、人才培養、產業鏈結、數位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