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論壇】中國與東協簽署FTA對我國的影響與因應策略

 

台經月刊

 

【經濟論壇】中國與東協簽署FTA對我國的影響與因應策略

吳榮義‧洪財隆  (2005/03/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3期》

前言

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是當前世界經濟變遷的兩個特點,前者強調貿易競爭,後者更重視生產過程之合作。而如何透過積極的合作,以因應全球化的嚴峻挑戰,遂成為東亞各國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尤其是以簽署自由貿易協(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為手段進行的區域或雙邊經貿結盟,自年代日益蔓延以來,近數年間更由主要經貿國家、集團帶頭積極洽簽整合,新的經濟板塊正日益浮現中。東亞地區由於具有以全球為腹地的經貿發展型態,加上歷史糾葛(如日本軍國主義的陰影)與經濟發展懸殊等原因,向來對於更緊密結合的倡議欠缺興趣,然而,形移勢轉,如果依照目前發展的態勢,未來卻可能成為舉世在區域整合方面最急劇的地區。

其中最具關鍵的要屬經濟重量級的日本與中國之積極參與,從此使FTA在東亞被認真看待2002年,日本與新加坡簽訂「新時代經濟夥伴協定(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for a New-Age Economic Partner-ship, JSEPA),為東亞FTA競賽揭開序幕,而中國與東協的「東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希望由中國2010以前與東協六國2015年以前與東協十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更為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添加巨大動能,而且經濟與政治,甚至安全意涵皆相當豐富(1)。
本文嘗試從經濟角度出發,輔以國際政治經濟分析,針對中國之與東協加強政經結盟(FTA為形式與表徵)的前因後果加以剖析,特別是對台灣的衝擊部分。


景與事實

中國之與東(10+1)透過國際協定方式加強政經結盟(2),雙方除了已2002年簽署「東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計畫2010以前由中國與東協六國2015年以前與東協十國建立一個涵17億人口,經濟產值將上2兆美元、貿易量將高1.23兆美元的巨型自由貿易(Free Trade Area, FTA)32003年更在印尼峇里島舉辦的東中國例行高峰會議上,簽署了三份文件,包括「東中國之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關係宣言」、「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及「東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之補充議定書」(4)。顯示中國與東協的關係已經邁入新的階段,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與發言份量日益增加(詳見附表:東協加中FTA之提出與實施進程)。

200411月,東協與中國的「十加一」(個別國家對話機制)這一線的經濟整合再下一城,完成製造業談判、提出「爭端解決機制」作為未FTA的具體內容,並2005年開始,繼續就服務貿易與投資等內容繼續協商。值得注意的是,東協與中國雙方FTA談判過程實施了一項「提前收割計畫」,亦即邊談邊實施,首批包括多項農漁牧產品(部分工業產品)(5)、且由中國單方面先對從東協進口的產品關稅進行減免,早20041月已經開始進行(6 
此外,東協也陸續與日本、印度完成屬FTA預備性質的「架構協定(FA)簽訂,與韓國也開始談判,並從今年開始邀請澳洲與紐西蘭加入。此外,俄羅斯也在積極接洽中。

而原本的「東協加三」(東協加日中韓)對話機制也有擴大的趨勢200511月將由馬來西亞試辦,嘗試將此機制擴大成「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成員主要將由上述十加三以及印度與紐澳所組成。中國在今年的會上大聲呼籲各國支持原本由新加坡所倡議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並積極欲將此兩者的發展做一聯結,此從中國極力爭取下一次(暫訂2007年)「東亞高峰會」的主辦權可得知(7)。

中國-東協FTA區域整合台灣經貿影響全球化挑戰自由貿易協定區域主義東協經濟共同體台美FTA競爭力提升台灣因應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