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後COVID-19疫情時代全球海洋產業復甦之展望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後COVID-19疫情時代全球海洋產業復甦之展望

洪承豊  (2021/05/10)    《台經月刊第44卷第5期》

全球藍色經濟COVID-19影響甚巨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於2020年引起大流行,導致全球進入深度衰退,消費與服務供給顯著降低,為緩和疫情傳播而實施封鎖措施或自願保持社交距離使人員流動減少,勞動力市場亦受到嚴重衝擊,全球貿易萎縮與通膨下降,重創全球經濟,依世界銀行(World Bank)2021年年初之估算,2020年全球經濟負成長達約4.3%,其中,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是最受影響的部門之一。

藍色經濟傳統上包括捕撈漁業、水產養殖與加工、海洋運輸、港埠業、造船與維修、海洋觀光遊憩、海域休閒、海洋研發與教育等,加上近年來新興海洋產業如海洋能源、離岸風電及海洋生物科技等蓬勃發展,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於COVID-19疫情爆發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推估藍色經濟約占全球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3.5~7%,並提供超過3,100萬個工作機會,為全球經濟貢獻超1.5兆美元。

COVID-19疫情期間藍色經濟備受衝擊,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20204月發布之「藍色經濟與新冠肺炎疫情:復甦及提高韌性之新挑戰與展望」(The Blue Economy and COVID-19 Pandemic: New Challenges, Recovery Measures and Resilience)報告提及,COVID-19疫情影響下列海洋產業部門尤為劇烈。

(一)海洋與沿岸觀光經濟活動停滯

海洋與沿岸觀光相關產業是全球藍色經濟中深具經濟規模的產業之一,尤其對小島型開發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而言是主要收入與就業來源。COVID-19疫情爆發後,許多國家選擇不同程度的邊境管制措施,限制旅遊與遷徙,使相關活動銳減,SIDS國家損失慘重,預估GDP損失達74億美元,並因此造成社會影響。

(二)海洋物流業呈現缺艙與缺櫃現象

國際海洋貨物運輸承載約全球80%之貿易量及70%之貨品價值,支持全球貿易活動。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由於全球經濟活動萎縮、遠洋海事勞工面臨感染風險、港埠限制政策等因素,對貨櫃業與散裝航運業活動造成嚴重影響,疫情初期甚至出現空船航運或商港關閉等問題,於疫情持續影響下,相對地亦因需求波動與勞動力供給短缺,形成嚴重的缺艙與缺櫃現象,初估國際海運部門於疫情初期即損失超過19億美元,2020年之海運貿易暴跌4%

(三)漁業與水產養殖加工業在供需兩面均受衝擊

COVID-19疫情使漁業與水產養殖加工業及相關產業面臨供給和消費的雙重挑戰,前者如公共衛生防護品供應有限、漁具與魚餌及冷凍裝置等生產工具欠缺問題、海運航線中斷等,造成供給短缺;後者如餐廳與旅遊及住宿業需求下降、零售通路關閉等,造成需求下降。

COVID-19藍色經濟海洋產業永續發展海洋觀光漁業與養殖低碳海運海洋再生能源國際合作經濟復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