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海上型光電設置風險辨識及保險評估
林慧芬 (2024/11/0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1期》
全球海上型光電預估從2024年起至2030年間可望有20GW的裝置容量產生,其中韓國與荷蘭都制定了海上型光電的發展目標。因不同區域、國家的發展條件不同,在測試和接地設施也尚未有國際標準的情況下,國際保險市場僅能因地制宜,對於各個專案給予不同程度的風險評估。本文分析國際保險公司的核保意向與規範,期能提供台灣的產業在面對風險管控、財務預測、保險安排與供應鏈選擇上有更全面的考量點。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於2024年出版的World Energy Investment中統計,為實現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的積極減碳目標,目前全球乾淨能源的投資幾乎是化石燃料的兩倍;只是整體投資仍存在著失衡,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的經濟體(EMDE)僅占全球乾淨能源支出的15%左右。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將首次超過三兆美元,其中兩兆美元用於乾淨能源技術與基礎設施,但要達到COP28的目標在2050年淨零碳排,全球的資金每年還需要額外5,000億美元的投入,才有機會實現能源和氣候目標。雖然能源投資主要由民間企業資金投入,但政府的相關政策與透過國營事業的資 金挹注,對於影響整體投資流動上具有重要的直接和間接作用。其中全球海上型光電預估從2024年起至2030年間可望有20GW的裝置容量產生,其中韓國與荷蘭都制定了海上型光電的發展目標,有了明確的能源政策,對於推動民間投資與保險市場的發展將更有依循方向。
海上光電、風險辨識、保險評估、能源政策、綠能發展、ESG、自然災害、技術標準、供應鏈管理、國際經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