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壇】徘徊於政策鬆綁與系統失靈間——產學合作的曙光
魏志賓 (2006/03/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3期》
台灣相較於國外雖然起步的稍慢,不過也逐漸正視產學合作的相關課題,尤其近年國內的教育政策相繼的鬆綁下,學界在產學合作的里程碑上將更添新頁。
繼前年我國行政院「公教分離」專案,將大專人事作出放寬,對教師兼職上限、大學教授技術入股等鬆綁。教育部又於今年開放大學教師可至民間任職並留職留薪,未來大學教授將可擔任企業主管,並可以將服務年資計入教職年資。
然而,社會大眾開始擔心大學運作過度商業導向的結果,雙薪任職可能將導致師資外流與教學品質低落的負面影響,使大學失去原先應有的「研究」與「教學」功能。然而,為加速產學合作並加入科學與技術的應用研究,政策鬆綁卻有其必要的。在魚與熊掌之間,台灣走到了決策的交叉口。
此外,開放後的大學是否有足夠的系統來迎接一個新的開始?又是否能夠有系統性與規劃性去保護與運用研發成果?都是值得吾人深思探討的課題。
教育理念的變遷
大學的主要使命是:研究、教育、服務。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著「重學術與研究,但輕服務」的觀念,這樣的結構一部分原因歸咎於學校誘因與升遷體系的因素;另一部分是在於學界聲望絕大部分建立在學術與研究有關的成就上。但是,這樣的觀念已經開始逐漸的改變,而學界的態度也逐漸務實的積極與企業合作,這點可以由產學合作件數與金額逐年遞增來觀察,請參考圖1的統計數據。
圖1 產學合作件數與規模
至於什麼樣的教育體制才是最適合的體制呢?經濟學人(Economist)似乎給了一個最好的答案,經濟學人在Secret of success(Sep 8th, 2005)指出:America's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est of the world. That is because there is no system.(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可說是全球最成功的,而這樣成功的體制就是沒有特定的體制。)。這裡的 “No System”並非表示沒有體制,而是意味著因時空、地域、時勢而有所改變,並且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各種不同的異議與想法。事實上這與企業所需要的解決方式不謀而合,企業最希望學界能給予就是動態(Dynamic)、即時(Real time)與快速進入市場(Minimizing time to market)的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這也是當前台灣學界最需要加強的能力。
產學合作、政策鬆綁、系統失靈、知識財產戰略、國家創新系統、教育理念、產業創新、教育資源、研發服務業、政策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