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與中國經濟2006年前景展望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與中國經濟2006年前景展望

李 建(作者為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2005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初評

本文先20057月中國人民銀行7月分改變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真正原因進行分析。2004~2005年美國對中國不斷施加各種壓力,要求人民幣升20~30%,並且引發了一場關於人民幣是不是被嚴重低估的國際性大爭論。美國國內各種政治、經濟力量對中國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要求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並且大幅度升值,否則將通過國會議案對中國出口商品施27.5%的進口稅。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在2005721宣布放棄已經實施多年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改採行一籃子貨幣匯率,並且從即刻起人民幣升2%,允許人民幣匯率每天單邊波動幅度達0.3%。隨後人民幣以匯率水準8月初9月分出現了不斷下降的趨勢。不同的國際機構和投資者對人民幣將進一步升值的趨勢深信不疑。但是到10月下旬,人民幣匯率水準出現了相對穩定的趨勢,基本維持8.09元的單邊浮動的下限。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先生810日列舉了構成人民幣匯率的一籃子貨幣中的重要貨幣。在這個籃子貨幣中真正能夠影響人民幣匯率水準的貨幣,實際上主要是與美元、日元和歐元之間的匯率。那些與中國有重要貿易關係的東亞國家如韓國等的貨幣,實際上屬亞洲美範疇裡,因此它們的波動實際上是和人民幣匯率水準波動基本上保持相同方向的(1)。三個月來的人民幣外匯市場沒有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外匯市場,即不存在中央銀行的干涉。

筆者20032005年曾在台經月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2),人民幣匯率制度將在相當長時間內繼續堅持對美元的事實上的盯住匯率制度。近三個月以來的發展證明,人民幣匯率制度實際上並沒有出現根本的變化。

和近年來歐盟經濟和日本經濟發展將對停滯形成對比,美國經濟雖然出現了嚴重雙赤GDP成長速度卻仍然能夠保持在大3, 5%左右。而以中國為主要成長動力的東亞地區經濟成長,則始終保持在極高的水準2005年中國經濟實軟著,估計全GDP成長速度大約9.2%,居民消費品物價指數又重新出現了基本穩定的局面,預計全CPI指數2%左右,對外貿易成長速度預計超20%,其中出口成長速度估計超30%,預計全年貿易順差達900億美元。目前中國和美國經濟成長已是世界經濟成長的發動機,並成為國際的共識。

          應當注意的是,中國經濟近年來出現的超速度發展特別是出口的超速度成長,並不是人民幣被長期低估的結果,而主要是由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衝擊下造成的中國經濟結構急劇變化,並且是正在加速進行的經濟和金融全球化條件下,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結果。這種正在繼續發展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一體化過程,實際上始終是以美國為主導的。正是美國長期堅持自由貿易政策,同時又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國際資本市場和最健全的金融制度,從而使得這種由美國提倡的金融全球化,實際上成為美國加強其世界資本市場核心或者中心的過程。

人民幣匯率改革浮動匯率對美元盯住政策國際貨幣體系經濟全球化東亞經濟影響中美經濟合作熱錢投機宏觀調控經濟穩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