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從問卷調查一窺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效益
陳淑嬌 (2008/05/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5期》
行政院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為一整合性空間,是以台灣十三族原住民為主體展示的多元文化藝術空間,具備原住民藝術展售、展演、文化推廣及工藝技術精進等功能。過去該中心雖位台北市區,缺乏原鄉文化作為背景,無法與部落自然景觀結合作為行銷工具,近二年透過經常辦理各項原住民主題特展及行銷活動,知名度已逐漸提升,並帶動原鄉文化之民眾參訪,雖原硬體建築尚有問題需克服,未來若能從資源整合及產業交流輔導平台的面向加以強化,相信能使該中心整體空間利用率提高,並有效拓展原住民族產業行銷機會,提高原鄉之實質收益。
本文內容論述之安排,首先就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現況、參訪動機、服務品質相關文獻與研究設計略作概述,進而探討參訪者對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的參訪動機、參訪者對該中心提供服務的滿意度以及參訪動機、服務品質與滿意度間的關係,最後則作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營運規劃之參考。
文獻探討
以下將分別探討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現況、參訪動機、服務品質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理論架構基礎與發展依據。
(一)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現況
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中心從定位中延伸出藝術、文化、推廣、行銷、國際、教育的觀點,並以下列六項為發展方向:(1)推展原住民文化,傳遞原住民文化之多元性(2)創造原住民交流、藝術作品發表之空間(3)策劃專業性原住民產業推廣活動,提升民眾參與性(4)提升原住民文化產業行銷機會,間接提高實質收益(5)發展國際性多文化藝術交流,活化國際視野(6)舉辦原住民工藝技術研究營,精進原住民工藝水準。
推展中心為一棟地下兩層、地上十一層樓之建築,整體空間配置主要為:手工藝品展示區(2~3樓):原住民手工特色作品展示,並邀請原住民團體進行作品發表、講解。每季更換主題一次,並上網公佈相關主題消息。配合現場的藝術體驗活動,鼓勵民眾動手製作小飾品,將原住民特色手工藝品與生活用品結合。農特產品展售區(4樓):展售原住民特有之農特產品及加工品,配合季節農產辦理試吃活動,並統一印製展售之農特產品履歷故事書,內容包含各原住民美食的起源與作法。工藝雕刻、文化藝術表演發表及研習空間(5~8樓):配合當季原住民文化推展主題,邀請原住民團體進行現場工藝雕刻藝術研習或發表。9~11樓為辦公室及學員臨時住宿空間。
(二)服務品質相關研究
Juran(1974)將服務品質分為五部分:內部品質(Internal Qualities)、硬體品質(Hardware Qualities)、軟體品質(Software Qualities)、即時反應(Time Promptness)及心理品質(Psychological Qualities)。歸納學者對服務品質的定義,可將服務品質分為「主觀的服務品質」及「客觀的服務品質」二類,「主觀的服務品質」指服務品質是消費者本身主觀意識對服務整體優越程度的評估,屬一種認知的服務品質;「客觀的服務品質」指的是服務期望與認知服務績效間的比較(呂榮堂,2002)。對服務品質的另一觀點是常用的服務品質衡量工具 SERVQUAL量表,以消費者對服務的「期望服務」及實際感受到的「知覺服務」進行比較,即 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等三人(1985、1988;以PZB表示)提出的服務品質概念性模型。在衡量服務品質的構面部分, PZB三人於1985年提出十個構面,並於1988年將提出的衡量服務品質的十個構面合併成「有形性」、「可靠性」、「反應性」、「確實性」、「關懷性」等五個構面, SERVQUAL量表即利用這五大構面來衡量服務品質。
原住民族文化、產業推展、服務品質、參訪動機、滿意度、問卷調查、文化行銷、展覽活動、空間設計、無障礙設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