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淺談災難管理——以美國卡翠娜風災事件為例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淺談災難管理——以美國卡翠娜風災事件為例

洪鳳儀  (2005/10/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0期》

災難管理的概念

災難管(Disaster Management)是對於天然及人為災難進行預防、準備、因應及回復的管理程序與方法。由於災難具有不可預測性及急迫性,往往不是例行的決策程序或層級節制的官僚體系所能因應的。此外,災難管理是緊急狀態下的特殊管理型態,災難管理者須具備高度危機意識、靈活的危機組織與彈性的危機處理流程,如此,才能在時間、人力及資源均欠缺的情況之下,拯救民眾生命、維護財產安全(丘昌泰20003~4)。

災難管理有四大目標,早1979年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成立之時就已揭示,其中包括:緩和災難或預防第一次災難發生;為有災難危險的潛在區域進行災難準備工作;在災難發生後提供立即性的援助;以及協助個人與社區從災難中恢復(丘昌泰200045)。

災難管理模式有許多不同類型(丘昌泰19947),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於成立之後,採納的是由全美州長協(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提出的整合性災變管理系(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ModelIEMS)概念,其將整個災變管理過程分為:舒緩、準備、回應及復原四個階段(詹中原1979100~101;余康寧199438;丘昌泰19945200051~53),以下便針對四個階段分別敘述。

(一)舒(Mitigation)

舒緩工作是對未來可能發生之災難進行預防的工作,亦即透過各種因應措施來防止災害之發生或降低災害之影響;由此可知,本階段的工作可說是非常具關鍵性。一般而言,舒緩階段所採取的政策大抵有二(1)是結構性政(structural policy),這類政策的思維是透過硬體設備之建造,如興建水壩預防水災、建造污水處理廠防止污水污染水源,進而再利用、興建焚化爐,有效處理垃圾,維護環保等(2)則是非結構性政(nonstructural policy),例如立法、訂定法規或命令,如美國國家水災保險計(NFIP)、沿海地區管理方案、嚴禁濫墾、濫建山坡地等。

舒緩工作是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或災害進行偵測而加以預防,因此,舒緩工作的落實,由於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果,往往被決策者忽略,也較難獲得民眾支持,尤其是非結構性政策。

災難管理卡翠娜颶風預防措施災害舒緩政府應變災難回應災民安置災害復原危機處理天然災害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