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菲律賓戒嚴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
何秉樺 (2017/1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1期》
戒嚴背景
自從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Roa Duterte)從2016年開始爭議性的掃毒戰之後,截至目前已經有數千人身亡。杜特蒂的掃毒行動目的在根除毒品交易,但由於其允許可以動用私刑剷除毒犯,導致人權團體指控菲律賓警方動用私刑,並從中牟利。除了掃毒行動產生的爭議外,菲國境內效忠伊斯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好戰分子,包括「馬巫德集團」(Maute)和「阿布薩雅夫」(Abu Sayyaf),2017年5月23日也在馬拉威發動叛亂,杜特蒂當天宣布民答那峨島(Mindanao)全島戒嚴,之後菲律賓參議院和眾議院成員以261票贊成、18票反對,批准民答那峨島戒嚴期限延長至12月31日。
菲律賓曾是二次大戰後在亞洲除了日本外的前段班國家,但由於在前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獨裁時期,政治腐敗,貪汙、特權橫行,貧富差距懸殊,導致社會衰退與經濟不振,使得菲律賓從繁榮走向蕭條,國內就業機會不再,造成大量的人口必須到其他國家從事較為勞動的工作,也成了外勞的主要輸出國家。在此之後,菲律賓長期處於經濟狀況不佳,民眾生活水準低落,造成貧困、失業率高、犯罪率高。另外,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力量之間交戰多年的叛亂,也是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再加上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引發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本文將從杜特蒂宣布戒嚴背景出發,接著探討菲律賓近年經濟發展狀況及戒嚴後對其未來經濟造成之可能影響,最後針對此事件是否會對我國新南向政策之推動形成不利之衝擊做一論述。
菲律賓近年經濟發展
菲律賓在二戰後的1950~1970年代之間,與日本、緬甸同屬亞洲最富有國家之一,也曾經是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但中途由於政治因素影響,使得菲律賓的經濟停滯,被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台灣、新加坡等)追趕上。然而,在2010年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就任總統後,採取改革政治措施,在外人投資大量注入的情況下,經濟有逐步改善的現象;甚至到2012年之後,經濟成長率平均都有6%以上的表現。另外,由於菲律賓平均人口年齡低,更擁有超過3,000萬的中產階級人數,該國目前總人口數突破一億,再加上每年約有1,100萬的海外勞工把從世界各地打拚所得資產帶回國(估計金額高達250億美元以上),這種種的因素使其內需市場極具發展潛力。
菲律賓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其經濟成長率曾降到只有0.1%,但是近年經濟表現相當不錯,個人消費支出因為投資及製造業雙雙成長,使一般民眾收入普遍增加而提高購買力,也增加了消費意願。據2016年數據顯示,菲律賓經濟成長率已達到6.9%,為近三年新高。
菲律賓戒嚴、經濟發展、外人直接投資、基礎建設、貿易順差、投資環境、新南向政策、產業供應鏈、區域經濟整合、台菲經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