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ESG永續影響力:台灣企業淨零轉機與商機
洪承豊 (2024/02/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2期》
隨著國際「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共識,與國內法規為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不斷推陳出新,以及全球與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發展腳步已經遠比過往來得更加如火如荼,成為永續發展最重要的價值之一,企業面臨更大的淨零轉型壓力,不僅需要決策其資金配置與布局先機,更需要考慮如何向利害關係人傳達它們的淨零努力。尤其歷經美中貿易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等重要事件,導致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及人力成本高漲的當代,企業曾一度忽略永續與淨零作為,將其放在決策的次要位置,未來企業需要更長遠的轉型布局,平衡短期營收與長期轉型需求,同時提升財務與非財務面的競爭力,將利害關係人議合納入決策考量,才能把握機會,邁向永續與淨零復甦。
展望2024年台灣企業淨零挑戰包括:碳排放風險財務化並且實際影響企業經營、永續字母湯的現象、推動範疇跨出企業本身延伸到供應鏈或整體價值鏈、建構成本提高而中小企業難以負擔,以及漂綠議題備受重視等。
ESG相關淨零規範漸趨一致
(一)IFRS S2準則可望成為統一的揭露架構
積極因應氣候變遷與展開氣候行動,是當代的全球共識,近年來逐漸朝向於2050年完成淨零轉型目標發展,在此背景下企業活動扮演重要角色。因應國際社會思維轉變,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不再被認為僅僅是道德要求,而是必須衡量的商業風險,「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轉型成為ESG,國際或各國紛紛推出與碳排放相關的監管或碳定價政策,再搭配ESG制度使企業揭露其淨零減碳成效。在ESG雙重重大性須兼顧自身營運及利害關係人要求的前提下,企業不僅承受龐大的減碳壓力,更要了解如何揭露說明其淨零績效。
淨零績效是企業營運的非財務績效,過去在ESG報告常採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準則、「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準則,以及20國集團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訂定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架構,準則之宗旨與規範內容不盡一致,使企業頗難入門。
2023年是全球ESG揭露架構發展重要的一年,最關鍵的是「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於2023年6月發布「永續相關財務資訊一般性揭露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Disclosure of Sustainability-related Financial Information, IFRS S1)及「氣候相關揭露要求」(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IFRS S2),未來可望成為統一的揭露架構。由於IFRS S2在訂定的過程中就已經融入過去較廣泛適用的準則,並將GRI準則列為補充規範,將大幅降低企業應用難度。
碳排放管理、淨零轉型、ESG準則、永續商機、能源轉型、供應鏈管理、碳盤查、碳權交易、企業競爭力、碳定價機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