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全球多邊主義新共主?從金磚國家論全球南方未來展望
陳嘉甫 (2024/12/0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2期》
自2009年俄羅斯主辦首屆金磚峰會(BRICS)以來,至2024年已連續舉辦16屆,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為核心的創始會員國,加上於2023年第15屆金磚峰會後擴增加入的埃及、衣索比亞、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九個金磚國家,在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之際,儼然已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言人。
金磚國家在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之際,儼然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言人。有別於傳統的結盟概念,全球南方的合作模式以務實為主,強調成員國自主性和靈活性;金磚國家也並不要求成員在政治立場上統一,即使成員國之間有分歧或衝突,兩國仍能在經貿上進行合作。儘管金磚國家在經濟層面展現了發展潛力,但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有待商榷,在推動長期合作和領導全球南方國家仍面臨挑戰。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主要建立在政治與安全合作、金融與經濟合作、文化與人文合作三大支柱之上。以經貿連結及不結盟為基礎的合作概念,金融與經濟方面自然是金磚國家間的重點,如確保供應鏈穩定、強化能源與糧食安全等。
全球南方的崛起
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一詞首見於1960年代美國作家Carl Oglesby評論當時越戰情勢所發表的文章,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各時期對於全球南方一詞的解釋也無明確定義;如1980年代西德總理Willy Brandt所提出的「布蘭特線」(Brandt Line),將北美、歐洲、日本、蘇聯及紐澳等富裕國家劃為北方,其餘國家則屬於南方;抑或是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後,在冷戰期間採行不結盟策略的第三世界國家即被歸為全球南方的一員。
如今的全球南方則泛指位於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及大洋洲在全球經濟和政治體系中被邊緣化的國家,若以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做比擬,則可意指為核心國家以外的邊陲與半邊陲國家。絕大多數的南方國家為新興經濟體,與北方國家相比,經濟方面其工業化程度較低、貧窮率較高、獲得資本和技術的機會更為有限,而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也多與傳統的西方世界相左。全球南方國家代表了因全球資本主義而面臨結構性經濟劣勢,並尋求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國家,同時也突顯了南北之間不平等的經濟與政治權力關係,而南方國家欲尋求全球經濟資源和政治權力的均衡分配與發展。
從2024年7月的上海合作組織(SCO)、8月的全球南方之聲峰會(Voice of Global South Summit),到10月的俄羅斯金磚峰會陸續落幕,短短數十年間全球南方的相關倡議與組織已發展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綜觀近年來全球南方的發展,全球南方已從抽象的概念逐漸轉變為具體且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COVID-19期間疫苗分配不公;美中貿易戰對供應鏈的破壞;烏俄戰爭引發對俄羅斯的制裁、美元武器化之際,加深了南北間長久以來的矛盾。
金磚國家、全球南方、多邊主義、經濟合作、供應鏈穩定、去美元化、地緣政治、貿易戰、能源安全、新興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