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利率爭議背後的定義和假設問題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12/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2期》
利率有很多種數字和定義
利率或利息是經濟體系和經濟學中極為重要的變數,但利率的作用和角色卻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和主張對立甚至混淆不清,因此也產生很多學理和政策上的爭論。200多年來經濟學界有多個學派及很多偉大學者在爭論利率的本質、角色和決定因素,也有很多人在爭論政府該如何或不該訂定或控制利率。台灣40多年前有名的王蔣大戰政策大辯論在爭論利率高低,最近中央研究院及台大一些學者也和中央銀行在爭論利率高低。本文只想談最淺顯的幾個問題,即從數字來看利率的多樣性,以及幾項常見對利率之影響力的假設。
有多種理論和學派對利率做不同的詮釋
大部分人小時候就知道利息是存款或借錢的報酬,但到大學念經濟學時卻常先看到教科書上說利息是機器設備和房屋這類資本財的報酬,和工資一樣是一種要素所得。也許很多學生念到這裡都先把它背下來應付考試,不去多想這和存款利息有什麼關係。不去想當然沒什麼關係,因為經濟學上好多個重要學者和學派都用不同方式想釐清這兩種或更多種定義之間的關係,及哪邊才是重要的決定力量,200多年來似乎也難有定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許多相關的文獻。例如Mark Blaug的《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這本用較重理論的方式來介紹經濟思想史的書中,大概就有100頁以上在談利率相關的思想和理論(M. Blaug, 1978)。60年前G. L. S. Shackle對那時代有關利息之性質和地位的理論之檢討也接近50頁(G. L. S. Shackle, 1961)。以利率為主題的書包括凱因斯的一般理論在內也極多。
實際上同時存在許多不同的利率種類和數字
討論利率時第一個遇到的是資料或數字的問題,因為實際上的利率有很多種,各種存款和放款利率不同,不同期限的利率不同,不同產業甚至不同借款人的利率不同,同一個借款人借款多寡不同時利率也不同。若把利息看成是金融資產或一般資產的報酬,則各種資產的報酬率或殖利率也不同。那麼理論或經濟研究要用的是哪個利率?如果這些利率都同比例變化,那也許可以用平均值或某個代表性利率,但偏偏它們並非同比例變化,例如長短期利率的相對關係(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不只不是固定不變,它的變化還是分析經濟情勢時的重要資訊及貨幣政策重要的目標。
總體分析常忽視不同資產利率的差異是影響經濟、金融的重要相對價格
這就顯示只用一個利率來討論經濟、金融和貨幣問題的理論可能有點不足。若說利率是各種資產的報酬率,它也就是一種價格,而不同利率的相對變化乃是不同資產服務相對價格的變化,同時會影響資產的供需和其相對價格的變化。總體經濟分析常把各種不同財貨的價格用平均的一般物價來代表,但要分析貿易或國際金融問題時,就必須把進出口品的價格區分出來,以發現其中的替代和消長,以及匯率等因素的影響。而由於很多總體分析常包含貨幣和債券甚至更多其他資產,因此只用一種利率來做分析可能會漏掉一些重要的問題,除非我們只要討論長期靜態均衡,而不管總體經濟裡很重要的不均衡和動態調整問題。
利率多樣性、名目利率、實質利率、總體經濟、金融資產報酬、信用管制、貨幣政策、不動產投機、所得分配、公平與效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