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現階段提升我國金融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方向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現階段提升我國金融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方向

楊家彥  (2008/05/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5期》

現況概述

我國金融產業在產業規模上向為服務業的最主要部門之一,但其產業競爭力卻常受質疑,在國際知名的國家競爭力評比中,金融產業與法規環境排名表現也多半不盡理想。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均指出,台灣金融產業競爭力偏低的主因在於市場競爭性不足。過高的公股銀行比重、經營不善的銀行缺乏淘汰機制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即使一般都同意台灣銀行家數過多,但卻只有惡質的競爭,而非過度的競爭。附表顯示目前我國14家金融控股公司資產規模、淨值規模及主要獲利來源。

由於國內競爭環境不良,台灣金融業者目前仍缺乏國際競爭力,故政府施政當務之急,不在追求區域金融中心的遙遠願景,而在確實利用市場競爭機制來提升我國金融業者的體質,興金融產業之利,讓我國金融機構可以先好好服務我們的產業,並保障廣大的消費者,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能進一步談海外市場的拓展。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家知名銀行可以做不好國內市場,而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附表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概況

 

主要問題檢視

(一)公股銀行民營化的問題

歷來我國由政府持股控制的銀行在市場上均占有重要的比重與影響力。即使自1990年代開放民間設立新銀行之後,公股銀行的市占率仍就相當可觀。就目前而言,公股銀行市占率仍在五成左右。除了極少數因有優秀的經營者而表現不錯之外,多數公股銀行的經營績效皆不如民營銀行。除了經營效率不彰之外,大量公股銀行的存在也是容易提供政治不清明的溫床。因此,公股銀行民營化是改善國內金融機構經營效率及產業競爭力必須堅持的方向。

二次金改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民營化的過程中,社會大眾對財團化、家族化經營的疑慮甚大,故如何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決策及執行程序,並同時有計畫地貫徹提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金融監理等配套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大眾的疑慮,並獲得輿論的支持。

(二)退場機制不彰的問題

歷來我國問題金融機構在處理時效上常常備受批評。部分學者也指出,目前市場上仍有部分經營不善的問題金融機構亟待處理。一般而論,若個別經營不善之金融機構足以造成系統性風險,政府有責任介入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以維護眾多納稅人及企業的權益;反之,若個別問題金融機構的影響層面有限,甚至不涉及公眾利益問題的處理時,則政府可視情況來決定是否尊重市場機制而不予干預。理論上,在強化金融產業市場競爭方面,若經營不善的銀行沒有淘汰或退場機制,亦會阻礙市場良性競爭的發展。再者,經營不善的銀行也存有較高的道德風險,也較容易破壞金融市場的秩序。

金融產業公股銀行民營化競爭機制公司治理退場機制差異化管理金融機構整併國際競爭力金融改革市場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