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我國政府主導型園區發展概況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我國政府主導型園區發展概況

劉一萍、林雪瑜  (2007/01/08)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期》

園區設立促進產業升級

具科技研發功能園區的發跡始1951年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設立的第一座研究型園區,之後各國皆以其成功經驗作為效法對象,並再依各自國情及環境條件成立不同類型的園區。由於園區開發係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所得、助益地方產業集中與活性化,以及達成區域均衡發展的手段之一。因此,世界各國在追求經濟、產業發展時,通常會考慮以園區來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

而我國園區的發展,可追溯19691973年以研究機能為主的中科院與工研院。1970年代後期,政府乃為因應新台幣大幅升值、工資持續上漲及勞力密集產業產品之出口競爭力削弱等問題,轉向積極獎勵企業發展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關聯性高、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度低的產業。因此,1980年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其為兼具研發與量產,且以技術能量累積為主的園區,為我國的高科技發展開啟了新的契機。

1995年政府為進一步提升國家競爭力,提出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目標,並規劃發展不同型態的園區,以強化研發能力、加速高科技產業之發展,且鼓勵民間投資開發、經營具備先進資訊與通信網路、高效率管理服務、結合學術研究機構之現代化與人性化生產環境的智慧型工業園區,期將台灣建立成科技島。

 

各類園區開發呈多元化發展

我國園區的設置與發展,主要是政府協助民間研發活動的重要作為,希望透過園區具有的高科技水準、人才磁吸效應、學術支援體系、產業群聚效益、低稅負環境等功能,藉由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有效的傳遞,發揮網絡聚集與經濟效益、形成上下游或關聯性產業的合作網,使得高科技產業因在園區內群聚,而對創新研發與生產活動有正面的影響。

近幾年政府為因應知識經濟與綠色環保世紀的來臨,除繼續開發科學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園區外,並積極推動設置創新研發園區,及綠色科技產業的環保科技園區等,以引領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與新興科技產業的開創。

目前,國內諸多園區中屬於政府主導開發且具有研發能力的園區,除國科會主導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外,尚包括為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激勵我國環保產業技術研究創新,引進環保科技廠商,進行產業生態、物質循環利用,發展核心綠色科技與產業,建設循環型永續生態城鄉,目前選址已決議在高雄縣、花蓮縣、桃園縣及台南縣,現正積極進行園區建設和招商等作業,由環保署主導的「環保科技園區」;為加速農業科技化,運用台灣農業科技發展優勢,促進農業經營轉型,並帶動國內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由農委會積極主導和推動的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彰化「國家花卉園區」、台南「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宜蘭「海洋生物科技園區」、嘉義「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以及由經濟部工業局主導(目前已營運)的「南港軟體園區」、「雲林科技工業區」及「台南科技工業區」。另外,政府為積極鼓勵創新與研究、掌握尖端科技,提升產業競爭力,尚有經濟部技術處主導成立的「桃園龍園行動通訊中心」、「新竹奈米應用研發中心」、「中部精密機械創新研發社群」及「南台灣創新園區」。1為前述各型園區的簡介,提供讀者一覽所有園區的發展概況與特色。

園區發展新竹科學園區科技工業園區生技園區政府主導創新研發產業聚落綠色科技農業科技國際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