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跨越服務創新的障礙:支援性服務業的未來發展
戴彗紋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台灣的產業結構發展,與先進國家的發展趨勢相同,已由農業、工業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而過去台灣產業發展政策相當著重於發展科技製造業,也為國內產業締造科技製造的榮景,然面對全球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台灣產業結構的演進與調整需求,強化整合科技製造業與服務業,將成為現階段產業發展與政策規劃的重要課題。
工業局杜紫軍局長於2010年4月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台灣生產要素相對競爭力比其他新興國家弱,單純製造業外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所以如果要保持一部分的製造業在台灣,就必須要跟服務業做結合。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以現階段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消費者需求,極為適合發展與應用服務科學的理論(Chesbrough & Spohrer, 2006);若能將其跨領域「整合」的觀念應用於企業轉型,將製造業重視「產值」的觀念加上服務重視的「價值」,藉由提高價值為企業開創新的機會,以超越其他競爭者(林玉惠,2009)。
製造業與服務業結合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看:(1)延伸原來的製造本業;譬如春雨螺絲把品管能量釋放出來,協助小廠品管,所以除了傳統賣螺絲外,還增加服務收入;(2)間接相關的服務部門;從原本做生產製造,譬如福特海灣是福特汽車衍生的融資服務公司、IBM從系統設計到整合解決方案提供者。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見解,不難發現「製造業」將會扮演台灣推動服務創新的一個重要角色。另外,從近期關於服務創新的文獻,則可以發現到「服務」已經從過去單純強調產品價值及實驗價值,進而強調其「轉換」價值(Lindgren, 2010),也就是說對於產業而言,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都可能會因為導入某些服務的支援,進而轉換其營運型態。整體而言,不論是對製造業或服務業的生產力,除了透過直接注入創新動能予以強化外,亦可能藉由國內其他產業支援服務的強化,而間接提升。
然而服務業的範疇很廣泛無法全盤討論,因此本文主要的討論標的為能支援我國製造業提升價值之服務產業。
我國支援型服務業之發展現況
下文將從產業研發投入金額、產業GDP成長率及就業成長率、產業關聯表三個面向,來觀察台灣支援型服務業發展概況(表1)。
表1 2005~2009年產業研發投入金額
服務業企業研發投入之比重維持在5~6%,而整體服務中又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投入研發金額比重最高,約占整體服務業約六成左右。從細產業部門來看,又以「資訊與通訊傳播業」、「專業、科學、技術、行政及支援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之研發投入金額最高。
在國內的服務業中,若以產業GDP成長率及就業人口成長率的方式篩選,則可發現支援服務業及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對於GDP與就業之貢獻度高,後續政策值得思考如何強化相關支援型服務業之成長。
透過行政院主計處於2010年1月所出版之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計算「影響度」及「感應度」的高低,將52個部門劃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為影響度及感應度皆大於1;第二象限為影響度小於1而感應度大於1;第三象限為影響度及感應度皆小於1;第四象限為影響度大於1而感應度小於1,並以座標圖之四個象限表示之,即可瞭解52個部門的產業關聯型態與程度(圖1)。
服務創新、產業轉型、支援型服務業、製造業升級、價值鏈、產學研合作、服務科學、經濟成長、政策支援、資訊不對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