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進程與展望:RCEP發展之觀察
陳華昇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是一個既經濟又政治的課題,其發展進程受到亞太各國產業經濟發展與擴大出口貿易實際需要的影響,但亞太地區美、中、日等大國之區域戰略考量,也牽制著區域經濟整合的形勢。2019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參與國宣布將在2020年簽署協議,再次引發各方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的高度關注。
RCEP最新情勢引起關注
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失利之後,各國逐漸放棄在WTO框架之下進行協商,轉而採取雙邊談判的形式,繼續朝自由貿易的道路上前進。雖然WTO談判停滯不前,其促進世界自由貿易的功能不彰,但雙邊以及多邊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則蓬勃發展。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已代之而起,成為區域和全球自由貿易發展的助力。
自2009年第17次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的「新加坡宣言」中,希望就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之多種途徑提交進展報告後,亞太地區多邊形勢的大型FTA談判即持續開展,促動了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而原為美國所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與東協所主導的RCEP,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展開協商談判。
但因近年反全球化趨勢與美、中貿易戰的興起,導致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出現不同的發展。2017年年初,美國川普總統就任後,即標舉「美國優先」與「公平貿易」,宣布美國退出TPP,促使其他原TPP的11個成員國另行協商談判,而於2018年年底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並於2019年年初正式生效。
另一方面,談判歷時七年的RCEP,也在2019年11月4日於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三屆RCEP高峰會中,宣布除印度以外的15個參與國已完成20個章節和市場准入的談判,預計將在2020年正式簽署。RCEP的發展進程,攸關美、日與中國之間的區域經濟戰略角力,因而引發國際間的高度關注。
CPTPP生效及美、中貿易衝突壓力下,中國加速推進RCEP
RCEP原以東協十國為主體,其他參與國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印度、紐西蘭與澳洲等共16國。而今印度總理莫迪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拒絕加入的情況下,中共在2019年不顧印度缺席,仍堅持要在2020年完成RCEP協議的簽署,其原因乃是其擔心CPTPP已經成效,亞太區域經貿規則和區域經濟整合方向恐為美、日兩國所主導,故仍意欲積極影響甚至主導RCEP的發展進程。
RCEP、CPTPP、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供應鏈變革、東協經濟共同體、中美競爭、印太戰略、全球貿易趨勢、FTAAP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