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美國頁岩氣革命之影響及我國因應布局
簡筠 (2014/12/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2期》
美國自1930年開始向加拿大、墨西哥等國以管線運輸方式出口天然氣,並在1994年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新的區域跨境天然氣運輸管線相繼完工,提升美國至加拿大與墨西哥之管線天然氣貿易規模,而當時以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形式出口的數量很少。
全球頁岩氣豐沛區域主要分布在北美、中國及澳洲等地區,而這些地區政治局勢較中東區域相對穩定。美國自2008年以來,得益於水力壓裂與水平鑽井等開採技術之應用,大幅提高頁岩氣產量,估計美國天然氣生產將呈現供過於求之局面,另外,開採技術提升更大幅降低頁岩氣開採成本,亦使得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持續下降。因此,美國即藉由出口低廉之天然氣,在歐洲與東亞天然氣市場逐漸發揮其競爭優勢。
頁岩氣開發商業化使美國天然氣產量大增,自2011年起,美國國內開始出現天然氣液化出口至歐亞市場之聲音。2013年3月美國發布的「美國安全計畫」(American Security Project)指出,大規模的天然氣出口符合美國之國家安全利益;放寬LNG出口將會為美國帶來經濟與地緣政治之利益。從經濟層面來看,根據2013年5月「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API)發布之研究報告預測,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淨額將隨著LNG出口量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由於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低廉,若出口LNG固然將使其國內天然氣價格微幅上漲,但預測帶來之負面影響將會小於LNG出口的利益。從地緣政治的層面來看,隨著美國從天然氣進口國轉為出口國,不僅可以預防與阻止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天然氣生產國聯手形成能源壟斷,並能同時鞏固與歐洲及亞太國家之盟友關係。
有鑑於此,美國近期不斷積極建設LNG出口設施,更於2014年擴大出口至「非自由貿易協定」(Non-Free Trade Agreement, Non-FTA)國家,期能加速推動天然氣之出口。台灣也在此次美國公布的Non-FTA國家名單中,顯示出我國能源企業對美國天然氣布局有初步成果。
美國天然氣之基本情勢
(一)美國天然氣蘊藏量
自2000年以來,美國境內之天然氣蘊藏量大幅增加;2012年美國更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資源國與生產國。美國境內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蘊藏量,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美國已探明天然氣蘊藏量達308.44兆立方英呎(圖1)。
圖1 1980~2013年美國天然氣蘊藏量
美國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頁岩資源和生產,主要仍分布在東部、中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區及洛磯山地區。估計在密西根盆地、阿帕拉契亞盆地、沃思堡盆地、伊利諾依盆地,以及聖胡安盆地等區域係五大頁岩系統,其蘊藏之頁岩氣達454兆立方英呎以上,相當豐富。
頁岩氣、LNG出口、天然氣價格、能源安全、中油布局、非FTA國、能源基礎設施、Cameron LNG、國際合作、低碳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