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濟部公告了自願性綠色電價制度試辦計畫草案,並預定自2014年7月1日起實施,由民眾與企業自願認購,初期附加費率為新台幣1.06元/度,附加後綠電價格比現行電價約高三至四成。然而,綠電方案公告後,部分民眾及企業卻認為價格過高,對此立意良善之政策顯得興趣缺缺。針對此一現象,令人憂心的是,國人對於綠電政策缺乏整體環境意識覺醒,卻又小肚雞腸的計較價格高低,如此又怎能侈言國家邁向綠色永續發展的長期願景。
事實上,國際間採行綠電方案已頗為風行,一般而言,係藉此達成滿足環境保護需求,基於「綠電機制」為以需求帶動供給之做法,因此另一重要目標即為據以持續擴大再生能源應用(包括:提升再生能源目標量、能源效率技術研發等)。因此,在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愈趨嚴重下,綠色電力方案自有其推廣之必要及急迫性,因而須賴全民的共襄盛舉,綠電政策的成功施行才能水到渠成。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對於國內用電戶參與「綠色電價方案」意願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九成的電力用戶表示不瞭解綠色電價,但亦有約六成六的用戶表示願意購買(在不考慮價格因素下)。相較之下,意願調查結果與方案公布後之初步輿情反應似有些許落差,主管機關宜再進一步予以追蹤觀察,而非只是採以發布新聞稿及建置公開網頁來公開各項訊息之靜態及被動的溝通方式而已,方能爭取更多民眾的支持。
就綠電方案之施行內容及相關配套措施而論,經濟部已完整規劃分別從價格、租稅、環評或表揚等措施著手,多管齊下進行政策推廣,然而除周延規劃外,如何讓一般企業及社會大眾瞭解、接受並參與卻非易事。以綠電附加費率訂定為例,能源局規劃初期係以原發電成本採五折優惠計算,將價格降低至每度新台幣1.06元,以期增加外界認購誘因。折扣本是最直接的推廣手段,但在價格計算說明不夠清楚明確的情況下,不免讓民眾對成本內涵心生好奇,或疑尚有降價空間,或憂成本是否高估。事實上,有關外界質疑歐美國家綠電價格比一般電價約只高出一成左右,我國綠電價格與一般電價相比是否過高問題,能源局早已透過新聞稿說明,國外有關綠電/一般電價比例較低原因,主要係受一般電價平均水準較高所致,如德國電價約十元/度、英國約六元/度、澳洲約八元/度。當然,早已習慣低電價的國內民眾是否能接受高出約一倍的綠電價格,則是此一原本良善美意的政策遇到質疑之最大關鍵,不免令人遺憾。
至於其他配套措施,例如:稅負減免於現行社經環境需做的評估考量、環評的強制性與綠電的自願性這兩種不同性質措施是否連結、參與用戶表揚方式及其鼓勵誘因等,這些再再都需加以研議並說明清楚。因而,當前政府必須要讓民眾能清楚瞭解到,他們多支付的費用究竟是買什麼?過程與配套是什麼?最後的應用又是什麼?讓民眾能清楚瞭解多付的電費是從何而去,是否真能用於推動再生能源之上?相信更能增進民眾對政策支持的信心。
然而,處於消費端的一般社會大眾對政策的推行是否買單,卻有賴大眾對環境意識之覺醒及社會責任之自許,其實更為關鍵。此處再將對象區分為「企業」及「一般民眾」來進行討論。首先,就企業來說,此一綠電推廣政策其實有部分是來自於企業的請託,由於歐美國家對於商品之綠色貿易及綠色消費概念愈趨看重,要求其境內銷售之商品製造者須交代其碳足跡,而未來在考量氣候變遷與保護其境內廠商的考量下,甚至將進一步要求達一定節能減碳標準的商品方得進口,或於邊境設立碳關稅來進行管控。因此,國內企業界希望能藉由購買綠電降低其產品的碳足跡,以滿足國外市場要求,而政府也從善如流推行此項政策。然待綠電價格一出,有部分業者固然表示支持,但亦有反對聲浪認為價格過高,希望成本愈省愈好的廠商亦是大有人在。在商言商,企業對成本錙銖必較那自是無可厚非,但綠電的無形價值卻是有形成本上所難以估算,就如同商譽帶來的無形利益也非財務報表上所能認列一般,綠電對企業之社會責任與未來投資實有莫大助益。
談及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對所產生之環境外部不利性予以內部化,本即是企業履行環境義務所應負擔之環境責任成本,自是責無旁貸。此其中有被動性的費用,但亦有主動性的支出,而綠電認購便是一項相當好的自願性考量,與其他措施相較之下,購買綠電之成本更為低廉及具便利性,回饋涉及的層面更廣。
此外,企業現行於購買綠電的投資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亦是尋求對其本身未來發展的投資效益,於國際貿易市場的考量上是必要及現實的,目前國際間對產品貿易碳足跡規範尚未達成具體共識,對廠商並沒有造成立即壓力,但在未來碳排放管制不可逆之趨勢下,就會形成很大壓力,國內廠商對綠電需求也將相對更大。但綠電產業與綠電市場之發展並非一蹴可幾,若因推廣不力而致再生能源產業萎縮,屆時企業付出的代價恐怕只會更大。因此,企業在看待現下成本高低的同時,亦應體認到此時的未雨綢繆能讓整個綠電市場供應鏈有正向的發展。故對企業而言,綠電的相對價格或有其可再討論之處,但考量社會責任及其所產生投資效益,就價格與價值相比可說是物超所值,此豈非商道所尋覓之良方?!
相較於企業,一般民眾並不會有商品外銷需抑低碳排放的限制壓力,亦無需承擔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故對其而言綠色電力是完完全全的自願性認購。於此前提下,一方面政府需提供清楚充分的資訊以及相關推廣誘因;但另一方面,綠電的購買實需仰賴民眾出於對環境的關懷與守護之心情,若單純只就費用考量或覺事不關己,因而錯過參與此重要公共事務之機會煞是可惜。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為例,早在2000年當時全校學生即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結果,決定每學期多繳一美元學雜費用以購買風電,這項增收的經費每年約為五萬美元,足以購買一座風力渦輪機或200萬度的綠色電力,此即是最好的範例。
當然多出的電費支出無論多寡總是一筆額外的開銷,但這樣的成本對民眾而言,其投資的卻是自身與後代子孫生存的安全性,亦是通往未來潔淨能源使用及低碳居住環境所必須的通行車票。故就民眾方面,自身環境意識的覺醒及眼光長遠的考量,若能落實反應於綠色電力購買上,勢必有利於後續國家環境永續發展政策推行。
綜合言之,綠色電力乃一呼應世界潮流且攸關全民現下及未來國家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倘政府於政策推動上更為周延完善、企業於成本評估外更能責任承擔、民眾於對環境意識更能覺醒體認,則全民必能凝聚共識使用綠色電力,抑制傳統化石能源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共同為守護環境此千秋大計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