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經濟學者關心經濟政策必要的能力(上)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經濟學者關心經濟政策必要的能力(上)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03/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3期》

   經濟學者理當具有相當好的經濟理論或學術修養,因此也常被期待能對經濟政策提出正確的意見。但有些學者只在乎學術成就而不管實際政策;而有些學者雖想關心實際政策,卻發現所學的、甚至既有的經濟理論及實證研究並無法讓他有信心地提出政策建議;另外也有學者憑一些理論或學術研究就提出政策主張,卻被批評為不懂實際問題。最近國內似有較多經濟學者願意多關心政策,這是一個值得加強的好現象。本文討論幾項學者關心政策時值得加強的幾種能力,以供有興趣的新進學者參考。能力當然愈多愈好,但沒有人可以什麼都知道,本文討論的這幾項乃是比較基本的要求。


經濟政策不是經濟理論的逆定理

經濟政策要運用經濟理論或經濟科學,但不是把經濟理論反向推導就可以得到適當的經濟政策。理論235,但要得5卻不一定非23這個政策不可,可以14,也可以是很多其他可能性。要為5」這個目標找政策,不是找一個答案是5」的理論就可以,而要找很多個答案是5」的理論,評估它們的可靠性和其他利弊,同時要考慮我們真的要追求5」這個目標嗎?所以經濟政策不只要考慮多種經濟理論,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甚至要為政策建立自己的理論(1)。

因此經濟學者要做好經濟政策的分析和決斷,至少要加強五方面的能力:

1.熟悉個體經濟學有關人、廠商和產業之經濟行為及利益的基本理論。

2.思索及瞭解人和社會之思想與行為。

3.心中有一個經濟社會主要因素相互影響的架構。

4.能將理論和實務綜合運用的判斷力。

5.對國家社會有正確熱心的關懷。

一個人不一定能在五方面都有充分的能力,所以政策研究常要有一個團隊的合作,也常須和別人討論爭辯以借助別人的能力。經濟理論分析遇到不知道的因素、推演不下去的障礙、或者結論無法確定的情況,常可直接做一些假設把這些問題排除掉,而得到一篇理論分析的文章,只要在這些假設的範圍內,這理論文章就算是對的(23)。但政策是實際的事,不能隨便做假設把事實假設掉,因此必須想盡辦法在不能改變的條件下做出推論和決策。這常使政策研究有較多人為研判和不確定的成分,而不像理論研究在其假設有效時那麼精準。政策研究者必須有能力且敢做研判,承認研判的存在,同時也注意研判可能造成的誤差。

經濟政策經濟理論個體經濟學政策評估政策分析社會影響凱因斯模型經濟學者角色政策實務決策能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