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我國綠能產業南向投資現況與評析——以太陽光電產業為例
李宗勳 (2017/06/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6期》
在全球高度重視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的大趨勢下,綠能政策已蔚為各國的施政潮流。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REN21)在《2016年全球再生能源現狀報告》中指出,多數國家已制定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並提出配套政策。檢視2016年我國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相較於過去多以一般製造業取向的舊南向方案,已朝向以綠能、節能及醫療等具投資競爭力之新興產業發展,顯示新南向投資不再僅是成本考量,更著眼整體東協及南亞市場的綠能發展新需求。
因此,本文主要探討我國綠能產業中發展較為成熟之太陽光電產業在新南向投資之現況,包括投資國家、業者、投資項目等,並進而檢討相關投資誘因、策略、困境及機會,最後提出綠能產業在新南向政策中規劃之借鏡及方向。
我國綠能產業南向投資歷程概況
(一)我國綠能政策發展歷程
我國於2009年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其範疇包括已有產業良好基礎、具躍升能量的太陽光電與LED照明光電產業,並扶植發展處於研發階段及具產業發展條件的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與電動車輛產業;而在2014年推動之「綠色能源產業躍升計畫」中,則聚焦於太陽光電、LED照明光電、風力發電及能源資通訊等四個主要產業,其中太陽光電及LED照明光電產業已趨成熟,係以外銷為導向,故需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為協助國內產業技術升級與營運規模的擴張,經濟部在2008年12月正式啟動「兩岸產業搭橋專案」,旨在透過產業合作平台的建立,將中國視為內需市場的經營模式,透過兩岸產業交流會議的方式搭建雙方交流橋梁,搭橋專案亦配合前述「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與「綠色能源產業躍升計畫」進行重點產業之推廣,專案推動至2015年年底,兩岸已輪流舉辦69場次的搭橋會議,涵蓋太陽光電、風力發電、LED照明、資通訊服務、生技與醫材等重大產業別,進行合作洽談與簽署合作意向書。
(二)我國綠能產業南向發展之轉機
我國綠能產業現階段多以太陽光電相關上中下游產業為發展重點,2011年兩岸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居全球前兩位,總產量占全球產量60%以上,對全球太陽光電產業有相當顯著的影響。然而,在2012年後歐美陸續針對太陽光電產業採行反傾銷與反補貼之「雙反」措施,使得國內太陽能大廠包括:昇陽科、太極能源、昱晶、國碩及中美晶等,積極轉向越南、泰國及馬來西亞尋求設廠的地點,其中馬來西亞因擁有相對廉價的勞工成本、優惠的租稅、多語系工程技術人才,以及與台灣維持較佳的外交關係,因此太陽光電產業的海外投資成長迅速。
受到前述「雙反」措施的影響,以及相關成本和政策等因素之考量,近幾年我國太陽光電產業投資的重點區域已由過去西進轉為南進發展,包括早期的印度、泰國及越南,到近期的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而在新南向政策涉及的東協十國及南亞六國,多屬於開發中國家,缺乏成熟的產業,購買力也較低,因此現階段的拓展策略係以「投資」帶動「出口」為主,針對當地終端應用需求做投資。另外,上述國家的日照資源普遍良好,但電網建設卻相對落後,為了提高電力普及化,多數國家政府都以發展太陽光電相關產業為規劃重點,以吸引外商投資。
我國太陽光電產業南向投資發展現況
全球太陽光電產業規模於2013~2014年設置量穩定上升,但需求面卻從單價較高之歐洲市場轉移至亞太國家與新興市場,市值因此下滑。在東協方面的產能布局,以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為主;在澳洲則以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為主;而印度市場成長快速且目標龐大,有望擠下日本成為2017年全球第三大太陽能市場。
新南向政策、綠能投資、太陽光電產業、海外市場布局、能源轉型、東協市場、印度再生能源、馬來西亞投資優惠、泰國太陽能補貼、越南光電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