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食用安全?生態安全?-GMO科技風險管理
余昇燁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是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下的產物,因其基因組已有所改變,所以為一非自然生物,原本此一非自然生物在實驗室的封閉體系下,並不會對人類或生態有所影響,但近年來,為了要進行農業之「大規模豢養/栽種」及將成果貢獻於大眾,而引發產品安全性及生態衝擊之議題,所以基因改造技術本身的發展,是具有科技利益及科技風險的對立內涵。目前,此衝突仍未有一最佳的解決之道,因此在遊戲規則不明確的氛圍中,讓每個國家許多具有相關優勢技術的新興生物科技公司,面對更多影響其生存的不確定性,若此狀況持續下去,最後將有可能瓦解國內基因改造生物技術之科技群聚,進而錯失國家科技發展之先機。在如此的議題下,本文由發展基因改造生物技術之必要性出發,概要性的探討其優點與缺點,並進而由規範設立的角度切入,介紹權衡於利益與風險之間的安全管理現況,最後,在此背景下探討未來基改相關產業可能的發展模式。
基因改造技術的發展,在農業及食品上之應用最為廣泛,然而在食用安全上,基因改造食品可能會引發新的食品毒性、新的致過敏原、使食用者產生對於抗生素的抗藥性,甚至與食用者生理機制結合而引發潛藏性健康等問題。
基因改造科技之利益與風險
基因改造技術的發展,在農業及食品上之應用最為廣泛,其不但可提升產品抗蟲、抗病和抗逆境等能力,而增加基因改造產品的生長速度與單位面積生產量、降低生產成本,亦能改良產品之養分,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而關於基因改造科技所產生風險,其源頭乃出自於基因轉殖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此技術雖能跨越物種藩籬,進行遺傳物質的移植,而在任何生物中表現出吾人所欲加諸之特質,但因經過轉殖的基因,有可能也改變了其他基因功能,製造出無法預知的物質,透過人體之生理機制或生態系之運作,而引發不可逆之後果。所以雖然目前仍欠缺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支持基因改造產品對健康和生態的影響,但保守的觀點認為,不具有科學明確性可能代表這類風險具有不可預見性,也因此發展出許多安全管理上的規範。為更加了解這些規範的思考背景,以下簡述基因改造生物技術非科學實證性之疑慮。
基因改造生物(GMO)、食用安全、生態安全、基因轉殖技術、科技風險管理、利益與風險、環境責任、國際規範、產品標示、基因流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