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全球農業發展現況與展望
許楓靈 (2013/10/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0期》
半世紀來,全球糧食生產已有豐碩成長。為了供應2050年90億的預估人口及維持農業的永續發展,未來農業發展目標已不再單純只是加強生產,而是需要於地景生產、農村發展、環境保育、社會正義及糧食消費等更複雜的關係間做最適的資源分配,並透過研擬適當政策,以進行土地的永續利用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李宜映、楊玉婷,2010)。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AO)指出,政策制定及集中治理的方式已逐漸受重視,但科技私有化的趨勢,也使得農業未來的經營環境更趨複雜。
全球糧食價格發展
過去數十年間,農漁商品的價格大致呈現下跌趨勢,惟自2003年起,國際食品價格再度上揚,同時價格的波動性也大幅度增加(圖1)。糧食價格的攀升對全球糧食及農業體系帶來衝擊,包含:各國間糧食安全意識攀升,增加恐慌性糧食搶購或主要穀物儲備,帶動飼料、糧食及非糧食用途農業原料需求、對土地、水及其他資源的爭奪加劇、價格波動劇烈造成農業生產與農業政策嚴峻挑戰等。
依據FAO統計資料,近年食品實質價格已經連續十年以上高於以往低點,這是過去50年裡,主要商品實質價格經歷過的最長一次週期性上漲。雖然國際食品價格在2011年最高值後已略有回落,但仍遠高於歷史平均值。各項食品中,以食糖、食用油和穀物價格於2011年初漲幅最大,又以食糖價格的波動性最高,肉類價格則漲幅最小,波動也不明顯。
圖1 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指數變化
FAO歸納出2003年迄今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如下(FAO, 2011):
1.天災迭起,如澳洲2005~2007年間大旱,導致小麥產量及貿易量下降;2010年前蘇聯國家發生的異常高溫,以及2012年美國玉米產區與多數歐洲區域發生乾旱影響作物生產。
2.能源消耗增加與各國生質能源政策,包含:關稅、補貼、使用比例強制規定等的推動,導致玉米及植物油的需求上升。
3.美元貶值,造成以美元計價的糧價上漲。
4.部分開發中大國長期經濟增長,帶動石油及化肥價格上漲壓力,推升作物生產成本(如灌溉水泵、機械)和運輸成本。
5.飲食多樣化造成肉類需求成長,促使家畜飼料需求增加。
6.近30年生產投資減少,造成20年來穀物增產緩慢,尤其是大米和小麥。
7.投資組合多樣化和投機行為,導致農產品期貨市場需求出現增長。
8.農糧庫存量偏低。
9.各國政府採取出口禁令和大規模採購等貿易政策,促使生產者囤貨惜售、貿易商增加庫存,而消費者則紛紛參與搶購。
全球農業、糧價波動、農產品生產、糧食安全、農業技術、氣候變遷、生質燃料、農業貿易、資源管理、永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