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創新的環境基礎
王睦鈞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前言
在經濟學的傳統架構裡,一提到生產要素,就會立刻聯想到勞動力、資本、土地與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而由九○年代以來的全球經濟型態來觀察,則可發現生產要素的本質已有相當大的變化。首先,由於通訊技術的進展,使得生產活動愈來愈知識化與專業化,知識投入成為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來源;其次,由於生產活動的跨國化與專業化,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力,才能夠在全球區域自由流動,而不具專業知識的勞工,容易面臨失業的處境;最後,知識學習與科技創新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價值,大學、產業與研究機構,三者密切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日益增加。這樣的經濟型態反應出一個事實,知識與專業技術已成為主要的生產元素,而這就是「知識經濟」的特質。知識經濟顯示,在經濟進步的過程中,各種形式的知識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知識大體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可符碼化的知識(codified knowledge),簡單地說就是顯性知識,它是可形式化的,也容易存放,複製和傳送的知識。另一類是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這類知識乃經由經歷與做中學所累積而來,經由親身體驗,會因信念、觀點與價值觀不同而受到影響的個人知識。
「創新」正是知識經濟的核心。自熊彼德(1934)起,創新就是具有多層次的概念。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1985)認為「創業精神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被創造,最後被開發來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亦即,創新不僅指產品或製程的創新,也包含新市場、新的管理技巧等開發或應用層面。無論如何,只有在「發明」(invention)或「發現」(discovery)產生經濟或社會效益之後,才能說這是一種「創新」(Navarro, 2003)。
由演化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在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有二,其一是參與者,包含個人、廠商、政府等,著重在其策略性行為與內在能力;其二是制度架構(institutional framework),這項因素對於廠商經營績效與國家整體經濟表現上,扮演關鍵角色。換言之,演化經濟學者認為,創新過程內所需要的知識大部分是內隱知識。更重要的是這些內隱知識的累積與擴散程度,更是會影響創新績效的表現。由於經濟演化過程充滿高度不確定性與路徑相依(path-dependence)。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培養與強化有助於經濟成長的制度,但不直接干預市場選擇的結果。這其中的關聯性,運用「創新系統」(Innovation System)的架構來說明會更清楚。
創新系統概念
由於創新的現象,比大家所認知的更複雜,更系統化。需要一個有系統性的理論架構來處理創新的問題,因此衍生出「創新系統」的理論。創新系統可在不同層次下運用,由淺而廣,可分為區域型(regional level)、產業型(sector level)、國家型(national level)與超國家型(supranational level)創新系統。Lundvall(1992)認為存在狹義與廣義的創新系統。他認為狹義的創新系統是指只包含研究領域的組織與制度,如大學體系,科技研究機構與廠商的研發部門;而廣義的創新系統則是整體經濟結構與社會制度下的各層面,包含所有影響學習、探索與研究的領域。Edquist(1997)認為創新系統會影響創新的產出、擴散及應用;這些在程序上及效率提升有很大程度是與經濟結構、組織文化及各機構的結合互動程度有關。而創新系統理論認為知識不僅是一種訊息,同時也包含內隱知識。此外,創新系統聚焦於整個系統的運作方式,及系統內不同的組織與社會制度之間複雜的互動程度。只有當系統運作不良時,政府才有介入的空間。由於創新是一種路徑相依且隨時間演化的過程,也就是說,無法明確說明理想的創新系統為何。因此去比較現有系統與理想系統的做法是沒有意義的,亦即市場失靈的概念並不適用在創新體系內。
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中小企業、知識經濟、內隱知識、社會資本、人才培育、社群夥伴關係、愛爾蘭模式、創新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