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企業智財管理的現況與強化之策略方向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企業智財管理的現況與強化之策略方向

林佳靜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在知識與技術的創造、運用與加值能力成為企業及國家競爭力指標的趨勢中,台灣的國家創新體系已經轉變成為企業研發為主力,此種情形下台灣企業的智財管理活動如何有效率地整合研發資源及企業發展策略,創造更多新知識與技術,並以此為基礎協助發展創新營運模式以轉型升級,已是台灣產業持續發展升級的核心議題。對此議題,本文將解析國內企業智財管理活動的現況,並提出企業智財管理強化策略方向。

 

經營與智財策略的緊密結合

我國在美國所獲專利數一直都有不錯的表現,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產專利最有效率之國家(平均每百萬人之專利數,注1),2013年擁有的美國專利總量達10,646項,世界排名第五,這代表著台灣的技術創新能力已有相當的國際水準。然而,我國2008~2012年間的技術貿易輸出入比(海外智財收入÷支出)平均為0.14,遠低於日本的1.45及韓國的0.44(圖1)。此外,國內幾家高科技大廠近年遭遇的國際專利訴訟爭議,致使社會大眾對企業的評價隨之起落,企業股價亦受影響。這些現象顯示我國仍然是技術高度依賴國(技術輸入國),且國內企業在技術商業化與成果擴散方面的能力,並不足以將研發成果轉化為企業智慧資本,更遑論進而轉換成為企業主要獲利來源。

 

1  各國技術比

 

相對於國內業者,觀察領先全球的國際大廠,如Apple、IBM,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的經營策略與其智慧財產管理策略的緊密結合。透過發展關鍵技術及智財布局,這些國際大廠紛紛以整合性商品、解決方案,搭配創新的營運模式進入新市場,滿足顧客需求,引領產業趨勢。1993年IBM啟動從硬體轉向軟體及顧問服務的變革,在軟體方面的投資及專利取得都相當顯著。以軟體方面的知識及智財權為基礎,IBM將營運模式轉型為深入了解顧客的獲利模式,分析資訊科技可以帶給顧客的價值,提供適合的技術服務,協助顧客提升或改善獲利。

自iPod之後,Apple不斷地以創新產品及服務建構出驚豔市場、改變人們的生活創新營運模式。觀察Apple催生新產品的過程,不難發現其切入點在於使用者體驗,特別是在發想新商品時,藉由敏銳的能力以察覺終端應用的機會,進而整合研發資源及技術發展,推出劃時代的商品或服務。1996年賈伯斯積極布局軟體專利及軟體相關的併購,藉由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ies)、內容的數位化(digitized content),以及複合型的終端裝置,Apple推出iPod、iPhone到iTunes,跨業整合的幅度從IT產業到內容產業,甚至電信產業,打破了數位匯流趨勢下各市場的區隔,獲取了驚人的利潤。同時,在這些發展過程中,Apple更藉著專利法申請規則,動態地跟隨競爭對手行為,成功地取得新產品進入市場的先占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

**關鍵字:**智慧財產管理研發策略整合營運模式創新智財商業化企業轉型專利布局智財服務產業風險控管開放創新平台國家創新體系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