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加密貨幣市場(幣圈)與區塊鏈技術(鏈圈)的發展契機及挑戰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加密貨幣市場(幣圈)與區塊鏈技術(鏈圈)的發展契機及挑戰

謝明華.李宜熹  (2022/09/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9期》

     比特幣(Bitcoin)2009年橫空出世的四年後(2013年)左右,隨著比特幣價格的第一次快速攀升,觸發了大家對區塊鏈(Blockchains)技術特性與金融應用等領域的高度關注,開啟了區塊鏈1.0的世代。其後以太坊(Ethereum)與超級帳本(Hyperledger)等在區塊鏈技術上開拓了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s)的功能,使得區塊鏈在非金融場景與公共治理場景的應用充滿了無限想像空間,此稱為區塊鏈2.0+的世代。隨後陸續衍生的流行語,如:去中心化應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DApp)ICO/IEO/STO籌資模式、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穩定幣(Stablecoin)、央行數位貨幣(CBDC)與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注1),代表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ies)市場與區塊鏈技術的持續演進,且在各演進歷程中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自202111月以降,加密資產(Cryptoassets)整體市值與價格的下行修正期間,對此本文撰寫的目的,期望能夠帶領讀者回顧這些流行語的演進脈絡、應用場景、發展挑戰,並兼論當前的監理趨勢。讓我們利用此次市場下行期間,沉靜省思並掌握其真正的發展價值。在百木枯竭的寒冬中做好準備,迎接下一個百花綻放之春天的到來。

「區塊1.0」:比特幣開創了原生區塊鏈技術以及在金融支付上的嶄新應用

比特幣由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者於2008年的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網路文章所提出,並於2009年年初橫空出世。它所使用原生區塊鏈體系,融合非對稱加密機制、點對點(Peer to Peer, P2P)網路、集體共識機制與挖礦獎勵制度,建構出一套有時序性的分散式帳本(Decentralized Ledger Technologies, DLT),可被有效地應用於網路的交易驗證與紀錄(黃敬翔,2017)。DLT具有:(1)去中心化;(2)難以造假;(3)無法竄改;(4)透明易稽核;(5)快速交易且同時結算等優點。因此,《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將區塊鏈技術喻為「建立信賴的機器」(The Trust Machine,注2)。比特幣的誕生,被認為可以更高效且透明地解決傳統金融系統的痛點,包含:(1)搭建信任的交易網路;(2)提升結算時效;(3)降低中間成本;(4)避免人為錯誤(黃敬翔,2017),「區塊鏈1.0」的金融應用世代自此催生。

比特幣開展出的加密貨幣體系與區塊鏈應用,在2013年左右逐步被市場瞭解,也因此其價格有顯著提升,但其要具體在行業落地使用仍存在許多挑戰,主要三點為:(1)交易速度在許多應用場景偏慢:比特幣平均每十分鐘驗證出一個區塊,達到交易的最終確定性需要連續六個區塊均確立(大約一個小時,注3);(2)可擴充性不足:原生設計架構簡單且運行效能難以突破,僅適用於低頻率支付與交易相關的用途,不容易被應用在更複雜或更高頻的交易場景上;(3)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的集體共識與挖礦激勵制度雖然具有很高的正確性與安全性,但其耗用的極高電量對環境極不友善。雖然如此,基於它是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應用的開山鼻祖,且仍為大家最信任的開放公鏈以及具有稀缺性(數量有上限),因此迄今它的市值與價格仍是所有加密資產中最高者。跳脫比特幣的自主生態系統,其所創建的原生區塊鏈技術,要能在傳統金融場景下落地有效地應用,朝向實名制與許可制(聯盟鏈)的發展是必要的方向。前者主要用以符合洗錢防制與反資恐(AML/CFT)的合規要求,後者則是基於效能提升的可行方向(黃敬翔,2019)。

區塊鏈技術加密貨幣智能合約去中心化金融穩定幣監理議題加密資產數位革命區塊鏈應用代幣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