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亞洲新興經濟體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特點、新趨勢
趙蓓文(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 (2011/11/07)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1期》
次貸危機後,受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匯率戰、貿易戰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全球直接投資流量受到很大衝擊,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紛紛採取措施以刺激經濟,穩定投資。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體,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發達經濟體跨國公司從新興市場撤資,以穩定母公司資金流的情況,推出了從資本流動控制到外人直接投資促進,再到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等一系列外資新政策,使危機後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吸收外資的表現遠遠強於發達經濟體。主要特點和趨勢如下:(1)由於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危機後經濟復甦較強,其吸收外人直接投資的總量和規模已出現持續的上升趨勢;(2)亞洲新興經濟體吸收外人直接投資的流向從過去的單向流入向雙向流動轉變,部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出現增長,且發展趨勢良好;(3)亞洲新興經濟體吸收外人直接投資的結構從過去的以低端製造業為主,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移,吸收外人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出現升級趨勢,特別是低碳投資開始成為吸收外資的一個亮點。總之,由於發達經濟體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深,亞洲新興經濟體吸收外人直接投資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上升趨勢,對外直接投資也會出現增長,產業升級也將成為亞洲新興經濟體吸收外人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目標。
經濟增長復甦趨緩,直接投資流量上升
據IMF「世界經濟展望」2011年9月的最新預測,2011年世界經濟將出現4%的緩慢增長,而發達經濟體將會增長1.6%,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將會增長6.4%(表1)。由於日本地震和海嘯、石油供應衝擊、歐洲債務危機等原因,全球經濟復甦的動能趨緩,但新興經濟體基本上未受影響,在總體上仍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較之IMF「世界經濟展望」2011年6月的預測,新興經濟體僅僅下滑了0.2%,而發達經濟體卻下滑了0.6%。其中,2011年中國和印度將分別增長9.5%和7.8%,東盟五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將達到5.3%。2011年美國將增長1.5%,歐元區將增長1.6%,日本將出現0.5%的負增長(注1)。
表1 2009~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
同時,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直接投資流入量也出現了大規模上升。當全球直接投資流量從2009年的11,140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1,220億美元時,中國、香港、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外人直接投資流量,卻呈現強勁的上升趨勢。其中,馬來西亞的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從2009年的14億美元,躍升到70億美元,增長409.7%;印尼的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從2009年的49億美元,躍升到128億美元,增長162.7%;新加坡的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從2009年的168億美元,躍升到374億美元,增長122.7%。亞洲最大的兩個新興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則表現迥異。當中國的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從2009年的950億美元,躍升到1,010億美元,增長6.3%時;印度的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卻從2009年的346億美元,跌至2010年的237億美元,出現了31.5%的負增長(表2)。
表2 2009~2010年亞洲新興經濟體國際直接投資流入情況
2011年受到全球經濟復甦動能趨緩的影響,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但與部分拉美國家相比,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內需也還不夠強勁,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表現已遠遠優於發達經濟體。因此,經濟復甦增長趨緩基本沒有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吸收外人直接投資造成影響。相反,由於發達經濟體復甦的步伐顯著放慢,此消彼長,亞洲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全球外人直接投資的新生力量,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和流出對於全球的重要性都大大增加。
亞洲新興經濟體、外人直接投資、產業升級、低碳經濟、綠地投資、跨國併購、對外投資、國際投資協定、技術轉移、政策導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