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淺談大學校院產學合作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
倪周華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各國政府概莫能外的產學合作
針對全球化競爭與知識經濟模式的挑戰,如何充分運用國家知識做為經濟發展的基礎,以促進產業創新與經濟競爭力,業已成為各國政府要務之一,而大學做為國家社會的知識創造地,「產學合作」方式成為整體經濟與社會創新研發的最主要的方法,各國政府莫不投注於此 。
過去高等教育的產學合作,以透過國科會大、小產學合作計畫申請或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育成中心經營模式,教育部(技職司)亦協助成立六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技術移轉中心及技術研發中心和產學論壇等,業在整合資源及建立平台上的推動,對相關企業輔助與技職學校技術移轉提供相當助益,而大學校院之產學合作成效,近年來亦有相當成長。
產學合作有社會、經濟與學校經營之效益層面,但就教育部立場而言,產學合作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議題的運作,其目的不單就提高學校收益,應為透過智慧財產權的營運,將大學R&D能力與重要產業趨勢結合,再應將成立研發合作回饋至大學整體教學與研究的機制。
因此,產學合作面向甚廣,本文將以知識智能研發能量之大學校院為分析對象,擬就現行大學校院產學合作成效與模式分析為導入,探討大學校院產學合作的成功與不足,進而就整體制度環境討論大學校院在推動產學合作之困難,最後提出可能因應之建言。
近三年大學產學合作成效分析
(一)大學產學研發能量與件數分析
產學合作逐漸為各大學所重視,不但是學校重要經費收入來源,亦為研究成果之展現,以70所大學校院(含教育師範與體育校院)平均每年產學合作約3,800件,產學合作獲利金額約20億元(不含政府各單位之研究委託案,含國科會大小產學、經濟部育成中心及學界科專案),平均每件產學金額約52萬元。
近三年(93~95.8)70所大學校院產學合作成效統計,如圖1、圖2。
圖1 93~95.8大學產學合作成效件數
圖2 93~95.8大學產學合作成效獲利金額
由成效圖分析,70所大學校院在沒有任何額外「產學合作」特別輔導經費下,業有相當成效,尤其該數值尚包括性質較特別之師範與體育校院,而國立學校之表現平均優於私立校院,八所參與國際一流大學之校院(扣除台科大與政大),其產學合作件數占全部國立校院之七成以上,金額更占九成以上;私立大學方面,以元智大學表現最為突出,顯見了大學校院產學合作有相當集中於研究型(理工類)大學之傾向;且由件數與平均金額而言,各研究型大學平均亦呈多樣元化面貌(如台大、陽明平均單件近100萬元,中興及成大僅45~50萬元),顯見各校研究能量可能對產學合作模式有相當之影響。
產學合作、大學衍生企業、智財管理、技術移轉、研發合作、課程設計、學校評鑑、創新經濟、雙向合作、人才培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