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美中晶片戰爭帶來之國際政經新情勢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美中晶片戰爭帶來之國際政經新情勢

唐豪駿  (2023/10/1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0期》

美中之間的一系列衝突從「貿易戰」轉型為「科技戰」,至今更明顯聚焦在「晶片戰爭」。美國的目的在於拖慢中國的科技進展,進而導致中國的經濟成長停滯、延緩中共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最終達到抑制中國崛起的目標。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分析,在美中晶片戰爭長期化的趨勢之下,政治鬥而不破、經濟和而不同、科技周而不比,將會是未來國際政治經濟的新局面。

 

2022104日美國經濟史學家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出版了《晶片戰爭》一書(注1)。三天後,美國於2022107日宣布最新的半導體禁令,管制高階晶片的產品及製造設備出口,而所謂高階晶片的定義為:「128層以上NAND晶片、18奈米以下的DRAM晶片、14奈米以下的邏輯晶片」;同時,要求美籍人士不得協助位於中國的半導體製造廠之研發與生產。這無疑成為「晶片戰爭」的最佳證明。美中之間自2018年開始的一系列衝突從「貿易戰」轉型為「科技戰」,至此更明顯聚焦在「晶片戰爭」。

 

美國有系統的在幾個半導體產業鏈「咽喉點」對特定盟友施壓:第一個咽喉點依靠美國自身的出口限制便能完成「鎖喉」;第二個咽喉點需要美國與荷蘭、日本合作;最後一個咽喉點則是高階晶片本身的出口。

 

晶片戰爭的總體戰略目標是抑制中國的崛起

早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剛開打時,隨著川普政府依不同的課稅項目清單、加徵不同比例關稅,逐步展開攻勢,許多論者皆認為川普政府的諸般作為是為喊價與施壓,最終目的仍是迫使中國上談判桌,希望中國能改善不公平的補貼政策、尊重智慧財產權,降低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支持這種論調的其中一個關鍵理由,在於類似提高關稅之手段其實是「七傷拳」:中國必然會報復性的提高關稅,同時,美方提高關稅帶來的成本最終也會轉嫁到美國的消費者身上,所以這種策略並不符合經濟利益。

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出現長期化趨勢,甚至有進一步轉型為科技戰的態勢,這種論調自然而然地便銷聲匿跡了。關鍵在於美中貿易戰一開始的考量就不是經濟考量,而是政治考量。換言之,從根本而言,美中之間的衝突是政治衝突,而不是經貿衝突;諸般作為皆是基於國家安全考量,而不是只考量經濟利益。而且,這種政治衝突是結構性衝突,是在霸權體系中既有霸權面對崛起強權的權力持續提升所必然會採取的抑制措施,所以美中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此即美國政治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惟因美、中皆是核武大國,軍事衝突將可能會導致核子大戰,因此美國採取貿易戰、科技戰等方式,其目的在於抑制中國的崛起。

有鑑於此,科技戰也好,晶片戰也罷,其目的在於拖慢中國的科技進展,進而導致中國的經濟成長停滯、延緩中共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最終達到抑制中國崛起的目標。這是在研究美中衝突、分析國際政經情勢時所必須先理解的根本基礎,掌握此一原則,才能了解整體的趨勢與當前的變局。

美中科技戰晶片圍堵新冷戰國際政經半導體政策供應鏈安全科技自主雙元體系戰略物資經濟安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