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高科技製造業附加價值影響因素實證——以上市電子業為例
徐佳豪 (2007/11/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1期》
微利化時代的來臨
台灣過去快速的經濟成長,創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尤在以高科技產業為重點發展的近20年來,台灣已成為全球資訊電子產業的生產重鎮,高科技產業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國內外學者也常以高科技資訊電子業,做為台灣經濟發展成就的代表(Chen, 2004;Hobday, 1995;Kraemer et al., 1996;Kim and Tunzelmann, 1998;Mathews,1996)。過去,高科技幾乎等同於高附加價值的觀念顛撲不破,但隨著近年高科技業面臨微利時代現象的發生,企圖了解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狀況的研究,逐漸受到各界重視。
過去與附加價值研究相關的文獻中,探討如何提升附加價值的研究,大部分著重於總體經濟層面(Macro)與產業面(Meso),而個體(Micro)企業面的研究,大部分是針對一般企業探討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本文將針對電子業個體企業,研究其附加價值的影響因素,即個別企業的生產要素、創新活動投入等對於附加價值的影響、貢獻為何?還有產業面的因素是否對附加價值產生影響等。
基於此一目的,本文將建立附加價值影響因子的計量模型,運用統計方法分析、實證電子業附加價值的影響因子,並進行相關推論與探討。本文計量模型中的所有數據資料,皆來自於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系統中上市上櫃的廠商資料。其中包含我國由2002~2006年,歷年600多家上市上櫃電子公司財務報表的年度Panel資料,這3,000多筆的廠商資料將成為本文分析的資料集。
附加價值模型建構
在本次的實證研究中,以附加價值VA為應變數,自變數則包含生產函數中的勞動力L、實質資本C、知識技術資本K,描述廠商價值活動的行銷創新投入M、外部創新投入ROY、廠商競爭活動ADR、廠商規模S以及議價能力B等;另外再將描述廠商所處產業結構的產業進入障礙MES與CR4等變數也一併放入模型中,於是我們可以建立附加價值的迴歸模式如下:
其中,各變數定義與其代理變數如表1所示,各代理變數的文獻基礎、相關意涵讀者可以參考附件計量模型詳細說明。若將模型所代表的意義轉化為圖形,則如附圖所示。
附圖 附加價值影響因子
表1 變數定義說明
實證分析主要結果
(一)整體電子業的附加價值影響因素
以電子業整體來看,本研究所建構之模型對產業內廠商的附加價值變異解釋能力為0.83(調整後的R Square係數),解釋度相當不錯。且解釋變數中對附加價值有顯著反應者,屬於生產活動的投入因子,有勞動力與技術創新資本投入;屬於價值活動中的創新投入者,有行銷創新資本投入,而屬創新行為且影響顯著者,則有廠商規模與議價能力,至於產業環境對於廠商附加價值創造的影響顯著者,則有產業進入障礙與產業集中度等。下文則針對所獲結論大致說明:
高科技產業、電子業、附加價值、創新投入、產業集中度、技術創新、行銷創新、企業規模、議價能力、品牌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