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農業發展問題與未來展望
莊朝榮 (2012/03/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3期》
中國農業發展現況
在「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農業發展仍面臨糧食供給、農民收入與農村建設等問題。改革開放後,一方面土地減少會影響糧食供給;另一方面糧食需求則還在不斷增加,因此,中國糧食安全面臨三大挑戰:(1)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逐步推進,新建工廠、道路、住房等都占用大量農村土地,造成農業用地數量下降;(2)中國人口基數非常之高,雖然現在人口成長率已有所下降,但每年淨增加人口數量依然相當龐大,人口成長對糧食的需求量自然也要增加;(3)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對糧食的直接消費會有所下降,但對肉蛋等副食品的需求反而會增加,肉食均由糧食轉化,因此總體糧食消耗量還是持續增加(林毅夫,2009)。儘管制約中國糧食生產的因素很多,2011年中國農業生產仍穩定增長,糧食總產量比2010年成長4.5%,連續八年增產。相較於人口成長率只有1%,基本上農業生產尚能夠滿足中國內需。
1978~1984年中國農村的每人年平均收入成長速度達13.9%,是城市每人年平均收入成長的兩倍。但從1985年開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收入成長速度反過來超越農村,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過去以來,中國面臨的三農問題,歸結主因為農民收入成長相對緩慢,而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則將是影響農業發展、社會穩定的最大因素,2005年城鄉收入比達到創紀錄的3.27:1。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3:1,較2011年3.23:1的比值略有改善。
中國農業發展規劃
「十一五」規劃,強調增進糧食供給與農民收入、改善農村公共事業、進行農村改革、加強農村發展政策,以及統籌城鄉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則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增進農民收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與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和農民生活水準。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現代農業,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就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建設現代農業需要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拓展現代種業,改善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方面,全面厚實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強化農村義務教育品質,提升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廣闢農民增收管道方面,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擴增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在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方面,維護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係,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中國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葉興慶指出,「十二五」規劃將著重加速發展現代農業、農民收入增長、農民民生改善,以及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展望十二五,農民收入要快速增長,2020年要比2008年增加一倍,並逆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在加速改善農民民生方面,重點在農村,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及電網改造。在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方面,特別是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會有很大的進步。其資金是關鍵,所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如何使資金留在農村甚為重要。
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三農問題、城鄉二元體制、農民收入、農村金融、農業政策、社會保障、戶籍制度、農民工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