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當大衛遇上哥利亞:超限戰視角下的台灣品牌突圍策略
陳國暉 (2014/06/09) 《台經月刊第37卷第6期》
台灣企業過去以OEM(委託製造)與ODM(委託設計製造)為主要的代工模式,縝密的成本管控加上客制化、彈性且有效率的供應鏈整合,一直是台灣製造業在全球競爭上所具有的優勢實力。
台灣有許多具世界第一水準的企業,例如: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全球第一大通訊、電子代工廠鴻海科技集團,其他諸如研華的工業電腦、台達電的電源零組件等。這些世界級的企業不僅擁有優勢技術,更具有及時交貨的能力,使之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供應商,成功在全球市場颳起一陣MIT(Made In Taiwan)旋風,同時也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
發展品牌,擺脫代工困境
惟近年來,台灣企業面臨來自新興市場的企業挾其低廉勞動成本,進行激烈的低價搶單威脅,嚴重壓縮我國企業獲利空間,陷入微利化的「代工困境」。 因此近幾年台灣企業為擺脫困境,經營方向逐漸從微笑曲線獲利最低的製造端,往價值較高的曲線兩端移動(左端為研發創新,右端為品牌行銷)。根據主計總處2011年工商普查結果,台灣從事自有品牌經營之企業計31,197家,五年間成長49.18%,自有品牌產品銷售金額達八兆8,072億元,五年間亦成長67.63%。顯示品牌化為我國企業脫離低利代工困境的方向之一。
同時,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推動多個品牌及行銷相關計畫,例如:經濟部工業局「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第二期」、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及台北市政府「台北市中小企業品牌創新升級計畫」等資源協助國內企業發展自有品牌。
品牌,強權的遊戲
雖然近年來我國企業逐漸重視發展自有品牌,以提高企業獲利及價值,然而品牌是企業綜合實力的最終展現,大國企業在豐富資源的奧援下,包括:廣大的內需市場、完善的法規等,相對小國企業發展品牌容易成功。觀察國際品牌鑑價公司Interbrand 2010~2013年全球百大品牌名單(表1),近四年全球頂尖品牌來自七大工業國(G7)集團所屬企業,每年約占全球百大品牌的85%,其中來自美國企業所屬之品牌進榜率更接近52%左右。
表1 Interbrand百大品牌─七大工業國集團所屬企業品牌入榜數
反觀,Interbrand 2010~2013年全球百大品牌名單中屬於亞洲企業品牌,近四年間僅日本、韓國及台灣企業曾經入榜,日本有六至七家企業入榜,韓國則有二至三企業入榜,而台灣僅在2011年由HTC進入百大名單(表2),顯示由七大強權形塑的全球頂尖品牌面貌(包括:品牌定義、操作模式、行銷策略)儼然成形。
品牌策略、超限戰、企業轉型、代工困境、國際市場、資源整合、行銷創新、競爭策略、精準定位、品牌價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