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創新生態體系政策之觀察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創新生態體系政策之觀察

吳福成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最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WIPO)等機構聯合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22位,是唯一躋身25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且與已開發經濟體的創新水平不斷縮小(1),外界認為應是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政策導向之結果。上述報告還首次對次國家(sub-national)創新聚集區進行評定,結果中國的深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地區都成為全30個創新群聚熱點區域。這相當反映中國近年積極推動區域創新的建設結果,並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實實在在的原動力(2 

   有鑑於區域創新是國家創新的基石和載體,加上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推動高效配置的生態體系,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以及跨區域整合創新資源(注3),預估將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區域創新生態體(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出現,並成為中國區域創新發展的主流。也因此,本文將探討中國推動區域創新生態體系政策進程和可能動向,希望能作為國內推動創新發展之策略參考。

 

走出「山寨」步入創新大道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勞動力資源豐富的要素稟賦優勢,在資源全球化配置的國際大分工格局,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而逐漸發展為世界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甚至被稱為「加工大國」。但這背後又存在著三組矛盾,一是貿易、內外需求、要素投入等三大結構性矛盾,二是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定價扭曲的體制性矛盾,三是與體制性矛盾相關的政策扭曲矛盾。中國為了進一步發展,不得不改弦更張來化解這三組矛盾,並開始從「加工大國」向「創新大國」戰略轉型(4 

   在過去開放改革的30年間,由於中國相關制度和政策制約了外國企業競爭者進入市場,以及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間接讓中國企業擁有「山寨」優勢,導致產品和服務的「山寨」現象盛行,使得中國獲得「山寨大國」之惡名。另外,長期以來中國擅長吸收和改造其他國家的技術,也被廣泛認為是「海綿式創新(innovation sponge),但它始終是中國創新路上的巨大障礙。連中國工業和信息部部長苗玗也都承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組織管理創新等。

   後來中國很努力要實現從美國矽谷般的自由氣氛中誕生的創新,以及像日本從熟練工匠不斷磨礪技術產生的創新,希望走出「山寨」和「海綿式創新」而步入創新大道,並推動國家創新。但迄今中國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組織管理創新能力仍然不足。日本經濟同友會代表幹事小林喜光還曾諷刺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質疑只是把現有的技術像「八寶粥」一樣混合在一起,然後提供有趣的低價產品,這也算是創新嗎(注5 


中國創新體系政策發展軌跡

   回顧1995年中國國務院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推動過程同時存在著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2012年印發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更標誌著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節點(620163月中國提出「十三五」規劃,特別提及要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導創新要素聚集流動,以及建構跨區域創新網絡(7)。同5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更具體要求優化區域創新布局(8)。到20168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從創新主體、創新基地、創新空間、創新網絡、創新治理、創新生態等六個面向,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並把創新文化視為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要素(9  

創新生態系中國式創新區域創新深圳模式中關村創業投資政策導向科技示範區產學合作創新驅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