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碳費徵收談中小企業淨零轉型契機
陳富德 (2025/04/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3期》
2023年我國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碳費徵收機制,以減碳為核心目標,而非單純的財政工具,並將採分階段調升。本研究分析金元福的食品塑膠包裝循環減碳模式、達穎塑膠的塑膠薄膜減碳技術,以及馳綠的廢棄物回收製鞋案例,探討中小企業在碳費政策下的淨零轉型契機,並強調建立碳管理知識、升級節能設備、導入認證制度、推動產業協作,以及善用碳權交易與政府資源,以提升競爭力,並實現永續發展。
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
「全球面臨愈來愈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我們必須團結力量,打造一個足以應對挑戰並與國際接軌的強韌台灣……,碳費制度正式上路,2025年即將開徵,這就是具體的一步……」。賴清德總統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委員會議,提到全球與台灣都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並宣告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碳有價時代。
十幾年來氣候變遷,對於全球帶來的影響日趨嚴重,根據2024年怡安保險(Aon)出版之「氣候和災害洞察報告」指出,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高達到3,800億美元,各國因極端氣候已頻繁出現災情,例如2022年3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地區,出現平均溫度高達攝氏37.78度的熱浪,創下122年來新高紀錄;而新德里一個禮拜連續高溫超過40度以上,導致數十人中暑身亡。除高溫來襲外,杜拜在2024年4月16日,當天12小時內就降下將近一整年的雨量(超過120毫米),造成山洪暴發,釀成災情;同年在西班牙東部的瓦倫西亞地區10月29日降下暴雨,一年的雨量在八小時內下完,釀成嚴重水災。
不僅國外遭遇災情,台灣也同樣遭受極端氣候影響,2021年發生百年大旱,導致後續各地區產生限水、店家歇業等情況,其中新竹科學園區內的高科技製造業,對於用水的需求量大,一旦缺水,將造成園區內製造量能停擺,損失不可言喻。而2024年凱米颱風來襲,三天降下一年分的雨量,造成南部縣市淹大水、土石流等,同樣使得一般店家無法開店做生意,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巨大損失。
極端氣候發生的災害,不僅威脅企業營運與民眾日常生活,更破壞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影響各地的糧食產量,根據2021年NASA發表研究在科學期刊《Nature Food》指出,玉米產量(全球主要糧食)受極端氣候影響,預估2030年將下降24%;2019年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也提出2050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兩者結論都顯示極端氣候未來將造成糧食短缺危機。
極端氣候的威脅已經深入影響企業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而造成地球氣候產生異變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過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全球開始使用化石燃料當作是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其中以電力、能源、交通運輸等產業為排放大宗,使得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增。
為了人類永續發展,也為下一代子孫留下合適的生存環境,減少排碳,甚至是淨零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高度共識,為此,各國開始訂定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透過企業減碳、發展負碳技術與自然碳匯等,希冀未來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為促進碳排量最大的產業進行減碳,各國無不制定政策,強制企業降低碳排放,目前最具共識的方式就是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TS)或是碳稅(費)。我國在2024年10月7日由環境部召開碳費審議委員會,最終決定將一般費率定為300元(新台幣/每噸碳排放),也正式宣告碳有價的時代來臨,碳費的課徵,也將開啟企業另一波淨零轉型的浪潮。
碳費徵收、淨零轉型、中小企業減碳、節能設備、碳管理知識、碳盤查、產業合作、政府補助、碳權交易、循環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