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國際工程及科技教育大勢與對我國的啟示
王睦鈞 (2007/08/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8期》
大學教育是國家競爭力因素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工程及科技系所的人才,不僅與台灣產業發展密切相關,更是主要的人才供應來源。因此工程及科技教育體系與產業對工程科技人才需求,兩者能否相互搭配,是影響我國產業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
就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配合的議題,關於工程及科技教育的性質與目的,由立即性的成效觀察,主要應呈現對產業與科技方面的價值貢獻,以及培育人才後的就業功能;而由長期人才發展願景的觀察,在教育政策研究中,有必要將人才培育的目標,提升到累積總體人力資本的層次,以促進整體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目的係透過整理主要國家工程及科技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方向之文獻及次級資料,做為我國修正工程及科技教育政策的參考。首先呈現美國、歐盟與日本近幾年有關工程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改革理念與方案,由先進國家改革經驗,作為修正我國工程及科技教育的參考原則。最後簡述幾點研究心得,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主要國家工程及科技教育的發展趨勢
探討國際工程及科技教育新趨勢與作法,主要呈現美國、歐盟與日本近幾年有關工程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改革理念與方案,將依序簡要說明如後。
(一)美國
目前有二項影響美國工程教育較為重大的措施,分別是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於2000年所推動的工程教育聯盟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alitions),以及由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於2004年所推動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修訂。工程教育聯盟提出一系列有關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法的改革內容。儘管這套改革內容可能要歷經幾十年的時期才能見到成效,但是仍有其正面影響。
根據相關文獻,美國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區分成七大層面:
1.工程教育認知的改革
大學學歷應視為工程專業的入門教育,或「工程師培訓」學位;而碩士學位應等同「專業工程師」。同時為使教育品質更高,在學士與碩士學位,應採行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的認證標準,並建立認證系統。此外,為使學生與公眾清楚工程教育能提供給他們什麼能力,以及未來他們應如何應用這種能力,在大學階段應灌輸學生有關職場上工程師的相關訊息,並改善一般大眾對於工程專業的理解與提升科技素養。
2.工程教育課程體系、結構與內容的改革
目前工程教育教學的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過分重視工程科學知識,輕視工程實踐訓練;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輕視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不重視社會人文、經濟、環保等方面知識的作用。當然,學生需要有堅實的數理科學基礎,這是今後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也需要工程實際方面的訓練,才能真正學會用數理科學基礎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把這幾方面適度有效地結合。
3.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有教學觀念上的改革,要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知道了什麼」的傳統觀念,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知道什麼、了解什麼及能夠做什麼」的新觀念。所以不少學校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能「主動學習」。採用較多的一個辦法就是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和小組工作(Teamwork),結合某個實際項目或實驗,把學生組織在若干小組內,幾個學科的教師聯合指導,讓學生自己合作去完成該項目,從中學習相關知識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橫向思考、學會聯繫實際地學習、學會對各部分內容進行綜合、學會處理好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學會團隊合作工作的配合等。
工程教育、科技教育改革、國際趨勢、美國工程聯盟、歐盟布隆尼亞歷程、日本終身教育、跨領域學科、產學合作、人才培育、教育品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