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利用波浪理論從道瓊股價指數解讀全球景氣循環波動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利用波浪理論從道瓊股價指數解讀全球景氣循環波動

張博欽  (2012/08/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8期》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話,這句話具有兩層意義,不僅是整體經濟情勢的縮影,更是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後者尤其重要。若將200年來道瓊工業股價指數的歷史攤開來看(附圖,該指數係經過通貨膨脹率調整),大抵形成一個上升的通道,但每次觸及通道上緣(景氣高峰),最終均跌至通道下緣(景氣谷底),反之亦然,這也正符合易經「興衰輪換,循環往復」的天道演繹。本文將以波浪理論的轉折,從經濟史角度刻劃這200多年來,以道瓊工業股價指數所代表全球經濟的興衰起伏,並為目前及未來所處的經濟窘況做一描述與推測。

 

  調整通膨因素後之道瓊工業股價指數變化

 

回顧人類社會的演進,經歷了5,000多年的農業經濟,在1750年發生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大部分西方人都在鄉間居住,並在細小的田地以耕種和畜牧維生,只有少部分的西方人在城市居住,當時城市的人口低於一萬人,不過,當時鄉間或城市的生產動力都以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為主,所以生產量不多。

本文將為「調整通膨因素後之道瓊工業股價指數」變化,做進一步分析探討。

 

1750年開始的工業革命,展開了初升浪I

工業革命普遍被視為人類歷史的分水嶺,現代經濟史學家相信始於1750年至1830年期間經濟持續成長,從根本上改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準。在這相對短暫的歷史進程內,人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概述如下:

1.人口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成長。人口統計學家估計1750年人口大約八億,到1980年則超過40億。

2.西方世界達到無與倫比的生活水準。普通市民享受的奢侈品在以往的社會裡即使最富有的人也未必能得到。

3.在西方世界農業已不再是主要的經濟活動,經濟體系中的工業和服務業代之而起。這種變化是因為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高。在美國,5%的農業人口能夠養活95%的非農業人口,並且還有餘額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

4.西方世界變成一個城市社會(urban society),其中所有事物都涉及不斷增加的專業化、分工、相互依存和不可避免的外部性。

5.連續的技術變動成為常態。新能源被用來代替人工,新材料和新物質不斷被創造出來滿足人類需要。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第二次英美戰爭,結束浪II的回撤

獨立前的美國主要是農業國家,在第二次對英國的戰爭期間,由於雙方禁運,使得美國國內工業得到一個發展良機,持續到1930年代逐步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因此這次戰爭是美國從農業國家走向工業國家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波浪理論工業革命道瓊指數經濟大蕭條次貸危機金融霸權廣場協議全球景氣經濟循環產業演進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