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產業篇】保險業
陳衍潔(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 (2011/04/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4期》
保險業與地震及其引發連鎖災難之關聯
2011年3月11日日本出現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並引發後續海嘯,不僅日本保險業本身將因民眾傷亡及財產損失而面臨到龐大的保險理賠壓力,直接受影響的,還有承受日本保險業分出再保的國際再保業者,與我國承接的產險及再保險業者(圖1)。此外,我國保險業可能受到的影響,除因國人在日本災區受到傷害而產生直接的相關理賠外,亦可能有企業因日本地震影響其原料及零組件供給,而產生間接損失的理賠。包括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及再保險業,皆可能因日本地震而發生理賠(表1)。
圖1 保險業風險分攤與理賠之關聯圖
表1 我國保險業因日本地震可能產生理賠之險種與保障內容
日本震災對全球保險業之影響
(一)理賠金額大幅成長,全球再保險費率上揚。
瑞士再保公司指出,2010年全球重大的天災包括海地、智利與紐西蘭大地震、西歐暴風雪、中國與巴基斯坦夏季水患,以及俄羅斯發生熱浪等,因天災死亡的總人數將近26萬人,遠超過2009年的1.5萬人,所導致的經濟損失估計已達2,220億美元。其中,在天災理賠的支出總金額估達310億美元,人為災害的理賠支出約為50億美元,總計較2009年同期大幅增加三成以上,而其中以2010年2月智利8.8級大地震,總理賠金額估達80億美元為最高。2010年雖然全球天災頻傳,理賠金額大幅成長,但國際保險行業整體營運狀況佳,再保險業資金充裕,承保能力足夠,因此2011年1月1日生效的全球再保險續保保費費率反而下跌7~8%(圖2)。
圖2 2006~2010年全球災害數量及損失概況圖
然而2011年單單第一季,除了北半球歐美出現冬季大雪,尚有連續的洪災與大地震,包括澳洲東北部洪災、巴西洪災、紐西蘭6.3淺層地震、中國雲南盈江5.8淺層地震與日本311的9.0強震及海嘯,導致理賠金額不斷攀升。如紐西蘭地震全球理賠約120億美元,而日本地震與海嘯所造成的財物及傷亡損失,根據國際災難風險模擬機構Eqecat與瑞士信貸粗估,全球保險(產壽險合計)理賠金額將達100~500億美元(1995年阪神地震約27億美元)。4月續約季的再保費率將不可避免出現上揚,連帶影響的將是產險業費率的調升,而保險人支出亦增加。但也因天災頻傳,全球有感於大自然反撲力量增強,將使得民眾與企業對相關保險的意願大幅提升。
(二)再保險業衝擊最大,損失估計難度高
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巨額的保險補償金導致全球保險業均受衝擊,尤其是日本多家保險公司主動放棄地震免賠的條款權利,導致國際市場各家保險和再保險公司受到影響。主要受創的是國際三大再保險公司,慕再保、漢諾威再保及瑞士再保,其中瑞士再保估計日本地震與海嘯造成的理賠費用,扣除轉分保因素後,約為稅前12億美元,慕尼黑再保約為15億歐元,漢諾威再保約為2.5億歐元,惟災害尚在持續中,國際再保險業之損失亦恐再擴大,造成損失估計難度高。
日本本身損失方面,國際災難風險模擬機構Eqecat估計在不包括核災的情況下,日本產壽險業的保險理賠金額合計達120~250億美元,地震保險的理賠金額可能高達80~120億美元、船隻保險損失10~30億美元、汽車險約10億美元,壽險理賠金額預估20~30億美元,個人意外險則約10~20億美元,但由於日本的地震保險基金將支付大部分之住宅地震險相關理賠,有助於減輕當地產險公司的理賠負擔。惟因日本產險規模為全球第四大,包括企業的營業中斷損失保險、此次民眾和企業的財產損失,加上災害事件尚在持續發展,估計日本整體產險理賠金額恐將再提高。而壽險部分,在死亡人數持續上升的情況下,保險損失亦將會進一步擴大,市場粗估已上看500億美元。比較特別的是,核輻射危機雖會帶來人身風險損失,但由於都列入保險除外責任,所以將不會對商業保險公司產生實質性影響。
中國損失方面,由於中國在日本投資與發展業務較為緩慢,因此影響輕微,較嚴重的是已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因在日本有較多業務,損失初估最高將達7,500萬至1億港元。
日本震災、全球再保險、理賠壓力、費率上調、產險業、營運中斷險、住宅地震險、旅行社責任險、天災險、企業風險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