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新創發展的目標與挑戰
范秉航 (2020/11/06)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1期》
創新(innovation)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創業家(entrepreneur)則透過新技術的引進或新商業模式的落實,創造市場價值。創新創業(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成為許多國家尋求下一個經濟成長動能的希望,也確實在過去十數年間引領了一波新經濟的浪潮。
隨著網路與行動技術的普及,軟體創業成為新創主流,具備產業洞察、市場敏銳度與執行能力的創業家們,突破傳統商業的窠臼,成為新一代的科技巨頭,美國有Amazon、Facebook、Google,中國則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緊跟著這些巨頭崛起的是多如繁星的新創企業,在人才、資金、市場與技術的交織下,形成一個綿密的生態體系,造就了不少亮眼的明星新創甚或是獨角獸。知名如矽谷、以色列等,更是被奉為新創企業的沃土,以及創新創業環境的發展目標。
著眼於創新創業的機會,近年台灣積極推動新創環境的發展,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推動各項計畫與行動方案。對新創企業提供創業教育、育成加速、創業輔導、創業貸款、國際對接、財務與法務諮詢、促進投資等服務。在環境營造上,建置新創場域、扶持創育產業,以及法規面的調適與出場措施等。從執行項目來看,台灣新創環境相當完備且豐富。
舉例而言,根據台經院於2020年所公布的調查,目前六都合計共有57個加速器與89個育成中心,協助新創企業從創意發想到商業化落實、對外募資與規模化(scalability)。此外,亦有如行政院新創基地、林口新創園(Startup Terrace)、科技創新創業基地(TTA)、桃園安東新創基地、高雄DAKUO數位內容創意中心等44個新創基地,未來更將在台南推動沙崙新創園計畫。
從中央到地方,新創環境有著眾多政策的支持。然而,新創的成長仍面臨著不小的壓力與挑戰,尤其2020年疫情的衝擊,更讓不少企業需要重新調整經營步伐,思考變局下的因應之道。對此,新創政策目標的聚焦與成長誘因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創新創業的核心價值
創新創業的核心價值來自於創辦人(founder)本身,其所指的是能夠將創新帶往市場;將理想具體落實,創造價值的人。換言之,比起新技術的研發、促進新創投資、培育高估值的獨角獸,「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養成,才是新創環境的基石與發展目標。
根據2020年1月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GEDI)所發布的「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 GEI)報告,美國以86.8分奪冠。台灣自2012年列入受評國家,2019年分數為62.1,全球排名第18,在亞太地區位居第三,僅次於澳洲與香港,表現領先主要競爭對手如韓國、新加坡、日本及中國等鄰近國家。雖然整體而言,台灣的表現不俗,但若從GEI當中的各項評比數據觀察,卻可看出台灣在創新創業發展上所遭遇的問題。
GEI的評比項目包括「創業態度」(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ATT)、「創業能力」(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BT),以及「創業企圖心」(Entrepreneurial Aspirations, ASP),共三大面向14個評比項目。相對於整體排名,台灣新科技的吸收與接受程度、新科技的應用與高品質科技人才的導入等名列前茅。然而,在創業態度與創業能力的結果卻不盡理想,如創業機會的認知(第77名)、創業所應具備的知能(第46名)、機會型創業(第31名)、商品或服務的市場性與競爭力(第41名)、打入國際市場的意願與能力(第41名)。
該評比所指出的其實就是台灣創業家精神養成的問題。擁有技術人才與創新的想法,但缺乏創業機會的認知與能耐,難以將想法與技術轉換為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並將其商業模式規模化。同樣地,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在2019年10月所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中亦指出,創新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將技術發展與創新變成經濟體系DNA的一部分,成為各國相當重要的挑戰,政府須藉人才的養成與資金的投入創造創新價值,提升競爭力。
創新創業、新創企業、創業家精神、早期投資、創育資源、創業誘因、規模化發展、技術創新、市場機會、政策資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