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地方招商機制之課題與建議
蔡志良 (2012/09/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9期》
在全球化經營環境的激烈競爭與產業持續外移、高齡少子化等,內外環境激烈變動情勢下,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失業人數持續攀升。中央與地方政府為提振國內經濟狀況與降低失業率,均積極辦理招商引資,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政策之一。期能有效引導民間游資進行產業投資,並引入國外先進技術、資金、人才等能量,刺激地方產業轉型,進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機會。
分析影響民間企業在地投資之因素及條件
影響民間企業在地投資決策的因素,早在1909年德國經濟地理學者韋伯(Alfred Weber)就注意到經濟空間結構的問題,提出了「工業區位理論」(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理論中探討運輸成本、勞工成本和聚集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cs)三項經濟活動的關係,韋伯認為空間中的資源分布不是均質的,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燃料和水等資源僅集中在某些特定位置,因此企業是以獲取最大的生產利潤為目標。
在這樣的目標下,傳統的產業區位理論主要分為:最小成本區位理論、需求面理論及土地利用理論等三種。
最小成本理論探討產業在不同區位中的運輸成本和營運成本,強調的是廠商生產之供給面,企業在做區位決策時,須組合各種不同生產要素的成本,尤其是勞動和原料,來進行成本最小化的決策。
需求面理論由德國經濟學家Losch(1940)提出,他認為決定最適區位考慮的應是多向互動的問題,因為廠商間存在互相依存的關係,某間廠商的區位移動,可能帶動另一間廠商重新移動,因此此廠商的最適區位,也必須考量到其上下游關聯廠商的互動關係。
土地利用理論則是由Thunen(1826)提出,主要以農業生產模式為思考點,認為影響土地使用最主要的變動因素是:商品性質、交通費用及距離,也就是市場距離對土地利用方式,產生集約或離散程度的顯著影響。
地方招商、產業立地法、投資誘因、專業招商團隊、招商補助、群聚經濟、行政效能、招商機制、日本經驗、產業策略規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