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英國產學合作風貌與蛻變
王睦鈞 (2022/08/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8期》
緣起
我們正處在一個不確定時代,面對數個重大社經挑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創新不僅是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化解諸多社經議題的解方來源。創新能耐的高低已被證實是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提升創新能耐的過程中,非常需要大學和產業之間頻繁與反覆的互動。產學合作是提升創新能耐的關鍵機制,鼓勵大學與產業從事合作研發或知識共創等活動,創造具社經價值的成果,已被驗證能有效提升創新能耐與國際競爭力。
然而,實務上產學合作並不總是運作良好,常會出現瓶頸或門檻,例如,產學合作的成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果,企業要有較高的風險耐受度;根據歐盟調查(2018),常見的產學合作障礙也包括大學的官僚主義、教授與企業對於時間管理有文化差異等。因此需要政策介入,透過資源的投入及相關網路合作機制的建立,提升產學合作的運作品質。
英國擁有引領世界改變與創新的悠久歷史。自工業革命開始,英國就是推動全球進步的創新引擎。英國原本就擁有頂尖的大學體系,近年來,在吸引企業投資和將技術推向市場的成果,都能比肩美國大學,例如專利、智財收入、衍生公司(Spin-off)等。再加上,英國政府非常重視產學合作,曾啟動多次產學合作評估報告―2003年Lambert Review、2012年Wilson Review、2015年Dowling Review。
Dowling Review的時間點正好是英國創新和研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英國政府剛推動許多創新政策,如Catapults Networks,評估英國產學合作的現況及如何最大限度提高效率,這是Dowling Review的核心目標。對此,Dowling Review對英國政府提出下列建議,包括降低政策複雜性、人是產學合作的關鍵、有效的中介服務很重要、提高技轉辦公室專業程度等。Dowling Review有其時空背景,相關建議本文並未列入討論,但我們可能需要Dowling Review的台灣版本。
本文以英國產學合作的成效及門檻為起點,綜合英國高教統計署(HESA)資料庫和劍橋大學的調查成果;接著,則是分析英國2035創新戰略(Innovation Strategy)如何規劃相應措施,來解決英國產學合作門檻,讓更多企業有機會與大學合作;最後,借鏡英國經驗,提出我國可參照的產學合作政策發展方向。
英國產學合作風貌
英國高教統計署自2000年起開始調查與累積英國產學合作相關數據,目前最新資料為2019/2020年。這些數據不僅是英國產學合作的重要資產,也反映英國大學體系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觀察自2015年以來,英國大學體系在創新成果上的表現,若以2015/2016年為基準值,2019/2020年英國在產學合作收入、專利申請數、獲證數與授權數均有顯著成長,而新創公司也都維持在近4,000家規模(表1)。
產學合作、創新能耐、知識共創、技術移轉、創新戰略、商業化、合作門檻、數位平台、人才流動、資訊導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