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中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現況與展望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中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現況與展望

孫明德  (2006/10/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0期》

中國科技研發現況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其科技研發支出近年來呈現快速成長趨勢,根據中國科技部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研發支出199534.25億美元,快速增加2005306.25億美元,年平均成長率超20%,其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試驗分別5.4%17.7%76.9%。中國研發支出GDP比重1995年低0.5%2005年已1.34%,雖與先進國2%水準仍有差距,但此一差距在中國政府政策鼓勵下已逐漸縮小。而其投資主要集中於沿海省市,其中北京、江蘇、廣東、上海、山東、浙江、遼寧,七個省市均超12.5億美元100億元人民幣),合計支198.4億美元,占全中國研發支出64.8%

就投入主體加以區分2005年中國研發支出以企業支出比重較高,達68.3%,此一比重199557.69%10.61個百分點,支出總額209.23億美元,2004年成27.4%,其次是政府部門所屬研究機構20.9%,金額64.14億美元,成18.9%,大專院校支出30.29億美元,9.9%2004年成20.6%。就製造業之研發經費投入而言,專用設備製造業研發支出占費用比重1.6%,醫藥製造1.5%,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及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1.4%,通用設備製造1.3%,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則1.2%

雖然研發支出不斷提升,但IMD2005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科技發展的資金投入仍嫌不足,世界排2005年僅排名51,為歷年來最差,無法配合其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步伐。此外中國法律對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支援程度,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近年來其世界排名也有逐步下降趨勢。而產學合作與知識移轉頻率也在減少中。加上基礎研究不足,行政部門權責分割使得力量分散,促使科技發展成果之創新與擴散受到限制,以致科技產業之研發技術層次無法提升,長期依賴代工製造的結果,使得中國本土科技產業尚缺乏自有技術產品,主要技術及產品仍依賴外國廠商,本土科技廠商獲利情況並不理想,甚至低於中國製造業平均水準。

 

中國「十一五」規畫下的科技服務業前景

中國經濟結構向來重視農業及工業,對於服務業的發展則相對落後2005年中國服務業GDP比重約41%,距離先進國70%的比重相差甚遠。計畫經濟時代,重生產輕消費,使得有限資源多被分配至生產部門,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大量引入外商投資代工產業的影響,也使得中國科技產業欠缺創新能力及核心技術。因此在「十一五」規畫的產業政策中,中國政府特別強調要調整其現行產業結構,由製造業獨大的現況,未來將轉變為以製造業及服務業共同帶動經濟發展,而在製造業中,則強調以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為主,逐步減少高耗能、高汙染及低附加價值的傳統及勞力密集產業比重。

隨著中國新任領導人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以發展高科技產業,中國政府規畫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生技、航太及新材料等四大產業,透過輔導廠商成立具有群聚效應的生產基地,創造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此外中國目前消費品生產雖成為「世界工廠」,但多數廠商資本設備仍須依賴國外廠商及技術,其未來重點發展資本設備產業,如高級工具機、發電及輸配電設備、汽車及船舶等,都需要加強現有的研發能力、關鍵零組件的生產,以及整合加工的製造技術。

由於高科技產業對於技術創新的需求,加上「十一五」規畫強調擴大服務業的比重,使得科技服務業便成為中國產業發展之重點。而根據中國科技部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專利申請35.4萬件,成14.9%,科技成3.2萬項,成4.0%,企業科技成果仍居大宗, 32.4%,中國研發支出規模雖逐年擴大,其科技成果有所提升,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在科技成果應用比率及技術進步的貢獻度僅分別15%30%,與先進國家貢獻率高60%以上仍相差甚遠,而要拉近上述差距,除了資源投入之外,科技相關服務產業是否能提供支援,也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重點。

 

中國科技服務產業規模及其經營模式

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重點發展技術媒介網絡,中國政府則積極推動技術交易市場的發展。在規模方面,截2003年,中國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包括技術交易機構)六萬多個,技術市場和科技產權交易400多家,其技術交易市場由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等一級地方政府投資設置,並由中央政府成立專責機構負責協調,累計成交技術契約26.8萬項,成交技術金額135.59億美元,其中比重較高者為技術開發2002年占整體交易41%199733%),其次是技術服30%199741%),而技術轉讓及諮詢則分別23%6%199718%8%)。

在技術交易市場營運初期,政府科研機構及技術貿易機構為技術主要的供給者,民營企業的技術供應比重較低1997年中國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企業及技術貿易機構的技術供應,分別占總供給25%13%15%25%2001年,企業技術供應比重已36%,超越政府科研機構成為技術市場的供應主力。而在需求面,民營企業持續為技術需求的主要力量2002年企業占需求比重73%、其次是政府管理部11%、科研機5%,其他11%。而科技服務廠商中,隨著供給結構的變化,由政府部門技術移轉,逐步演化為企業間的技術交易,因此其經營模式也有所調整及創新,依配合產業、參與主體及合作型態,大致可分為下列七種類型:

(一)企業策略聯盟

此種技術發展模式是由大型企業合作設立研究機構,將研發技術優先售予參與成員企業,或與成員企業再度進行後續應用開發和測試,其技術或產品銷售收入由所有成員企業共享。

(二)供需中介技術服務

此類經營模式以農業技術開發為主,透過政府設立之農業研究機構,提供市場需求及試驗場地,協助開發農業育種及裁種技術,並與農民簽訂契約統一採購及銷售。

中國科技服務科技創新研發投入服務業轉型產學合作技術交易平臺高科技群聚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服務模式科技成果應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