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動盪金融對亞洲主要國家出口衝擊與因應
黃慧文 (2009/10/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0期》
這一波由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進一步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除衝擊世界各國的經濟,使全球經濟演變為歷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萎縮,亦強烈的衝擊各國的出口,導致全球貿易體系幾近崩潰,而依賴出口的亞洲國家更是深受衝擊,紛紛陷入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世貿組織的「世界貿易報告2009」中指出,由於全球經濟萎靡不振,世界貿易的低迷局面比預期進一步惡化,因此2009年世界貿易規模可能會比前一年減少10%(原來的預測值為負9%),同時引發了世界貿易60年來的最大減幅(附圖)。
附圖 主要國家出口額
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4月的預測,全球產值在2009年將收縮1.3%,於2010年才能逐漸回復1.9%的增長。在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同步衰退影響下,先進經濟體系需求驟降,進而嚴重影響全球貿易,重挫組成世界供應鏈重要部分的亞洲生產活動及出口。亞洲經濟體系,是個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系,因此在全球經濟危機中,亦難獨善其身,特別是亞洲經濟體系是以先進經濟體系市場為主要對象的主要生產中心,以致於亞洲經濟體系的表現自2008年後期普遍惡化。自2008年下半年起,部分亞洲經濟體首先出現工業生產下滑的情況,亞洲出口亦隨之呈現更加嚴峻及廣泛的收縮。在2009年第1季及第2季,持續出現的嚴重下跌拖累亞洲經濟整體表現,亞洲較先進的經濟體系普遍步入衰退,而亞洲新興經濟體系的增長,亦明顯放緩。
依2008年名目GDP及國土完全位在亞洲區域內的標準,日本、中國、印度及南韓為亞洲前四大經濟體,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已開發國,而中國與印度為亞洲新興市場的代表,南韓則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大的經濟體,因此本文將針對2008年金融風暴對亞洲主要國家日本、中國及韓國的出口衝擊,以及因應政策進行探討。
亞洲主要國家之出口衝擊
(一)亞洲各國出口額急速下滑
歐美國家因金融海嘯之衝擊,使得需求減緩,進而導致亞洲各國對外出口額急速下滑,不僅是日本、台灣及韓國2009年上半年的出口數據沒有起色,就連中國及印度等兩強大新興經濟體系之出口亦趨緩,而主要是因為亞洲國家多依賴出口勝於內需。依世界銀行2008年統計資料,將出口和進口相加的貿易額除以國內生產總值(GDP),韓國的貿易依賴度約為83.5%、中國的貿易依賴度約為83.5%,而日本的貿易依賴度約為28.8%。
自2008年10月起受金融風暴之影響,日本、台灣、新加坡等主要其他亞洲國家之出口減少幅度均較韓國為大,惟中國出口衰退幅度較韓國小。此現象反映了貿易依存度愈高之國家,隨實體經濟衰退,出口受外來衝擊影響愈大。其中,日本又因受日圓升值影響,出口金額大幅減少。日本2009年上半年出口年增率較2008上半年下滑37.3%,為亞洲主要經濟體中衰退幅度最大者,其次為台灣的-34.2%,均呈現三成以上的衰退幅度。而韓國及中國的出口年增率,亦都出現兩成以上的衰退,分別為22.6%及21.8%,由此可知,就連全球第2大出口國,於2009年7月成為全球第1大出口國的中國,都無法倖免於難(附表)。
出口衝擊、亞洲四小龍、日圓升值、韓元貶值、擴張財政、內需振興、貿易依存度、金融海嘯、綠色新政、中國內需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