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眺望「智慧國家」——看新加坡如何擁抱共享新絲路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眺望「智慧國家」——看新加坡如何擁抱共享新絲路

胡婷婷  (2018/07/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7期》

新加坡面積約720平方公里,人口約有561萬人,雖然地狹人稠,但是網路普及率高達100%,智慧型手機普及率也達98%,3G、4G使用率也已近150%。在穩健良好的網路、社群和行動用戶等基礎建設下,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便以「智慧國家」(Smart Nation)為目標建設,結合數位科技、醫療、生活與運輸,以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務;並於2014年再度提出「智慧國家2025」計畫,以解決人口高齡化、減輕城市擁擠程度、促進能源永續性為主要目標。

為了打造更適合居住的生活環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2014年11月發布「新加坡永續發展藍圖」(Sustainable Singapore Blueprint, SSB),期望透過建設「生態智慧」的宜居市鎮、減少用車與打造更多「少車區」、推廣「零浪費」文化、開拓「新綠色經濟」,並動員全民一致努力達到目標,打造充滿活力與永續的城市。其中,新加坡政府為了減輕交通壅塞,活用空間資源,因此選擇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作為邁向智慧城市的助力。由於新加坡以共享交通、共享空間發展最為突出,本文將聚焦探索其推動概況及面臨的問題,並從中觀察新加坡政府態度以及採行之配套措施,以作為未來我國發展共享經濟之參考。

 

共享經濟的範疇

「共享經濟」最初可追溯至1978年美國社會學學者Marcus Felson與Joe L. Spaeth提出的「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概念。近年由於全球經濟景氣的衝擊,以及追求永續概念的興起,如何提高資源使用率與再造經濟價值的需求也隨之浮現,因而帶動「共享經濟」風潮。

自2010年以來,共享經濟正式改變全球商業服務模式,結合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數據(Big Data)、雲端、網路與行動科技等資通訊技術(ICT)串起供給與需求的兩端,對閒置資源(如資產、時間、技能)做更有效率的再利用,並透過資源分享獲得收入,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

根據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NESTA)於2014年提出的定義指出,凡是利用網路科技連結分散的群體,促使貨品、技能及其他有用的事物能更有效的利用,均屬共享經濟的範疇。美國企業諮詢顧問公司CROWD Companies於2014年針對多家新創公司資訊,以富有彈性的蜂巢式設計(Honeycomb),將共享經濟歸類為交通、空間、物品、服務、金融、食物等六大領域與14個子類別(圖1),並於各類別中分別列出著名的共享企業代表,在新加坡蓬勃發展的私人出租車業者Uber以及住宿短租平台業者Airbnb也名列其中。

智慧國家共享經濟數位轉型智慧城市共享交通共享空間監理沙盒法規調整產業協作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