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2017台灣金融創新發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2017台灣金融創新發展

林姿儀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自20159月金融監督管理委員(以下簡稱金管)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我國金融科技與創新應用才開始加快腳步。儘管金融主管機關對於金融科技與創新應用仍持審慎保守的態度,但在國際潮流與競爭之驅動下,仍可見各家金融業者在不涉及法規遵循的領域,應用金融科(FinTech)來提供金融創新服務,例如:國內銀行之智慧型分行或數位分行服務。步2016年後,隨著年初通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9月底開放信用卡發卡銀行申辦國際行動支付業務,各家金融業者無不積極加入第三方支付新戰局。

   然而,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台灣在金融科技與創新應用的步伐仍顯緩慢,除了法規與監理之考量,業者自身的資訊安全技術與風險管理機制成熟與否,金融科技相關載具普及化程度等,也是影響國內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關鍵。金管會新任主委於201611月中明確表態支持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並表示相關法案正於立法院財委會審理中,可望為我國金融創新提供實驗場域。展2017年,隨著金融主管機關態度轉趨開放,預期我國金融創新可更加多元發展,除P2P借貸平台、無紙化電子支付應用之外,大數據應用金融服務及理財機器人等,將會是我國業者的另一個戰場。

 

台灣金融創新發展現況
(一)金融科技躍為顯學

   回顧我國金融創新發展歷程,泰半跟隨歐美金融創新發展腳步,且大多落後數年。早年談及金融創新,引進美國華爾街財務工程理論,泛指運用計量模型來設計各種新金融商品,如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複雜型衍生金融工具。其後,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金融服務使用者日漸習慣以手機作為行動載具,「銀3.0(Bank 3.0)風潮順勢興起,金融業者開始運用如行動裝置等科技來發展客戶關係。時序進2015年,數位世代崛起,金融科技躍為顯學,融合雲端、大數據、物聯(Internet of Thing, IoT)、區塊鏈技術及行動裝置等新科技,創造新應用來提高金融服務之效率與價值。

1.突破傳統三大業務

   金融科技時代,突破過往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傳統業務,透過科技應用來整合此三大領域,並連結金融業與其他不同產業,打破金融市場既有規則,運用新資訊來主動了解客戶需求並主動提供客製化服務。以銀行業來說,低利率環境下壓縮傳統借貸的利潤空間,相關作業、風險管理與法規遵循成本太高,致使銀行業者偏向提供金融服務給金字塔頂端之財富管理客戶及大型企業,小額貸款及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相對難以獲得滿足,進而促使金融科技崛起。

2.金融理財的服務尖兵

   金融科技主要商機領域廣泛,較早崛起且較多應用在無紙化電子支付應用、P2P借貸平台及群眾募資,隨著智能機器人技術成熟,理財機器人逐漸成為金融業者的服務尖兵。而因應金融科技時代,國外業者早已切入金融科技市場且發展成熟。諸P2P借貸平台Lending Club,截2015年年底前已貸159.8億美元;行動支付領域Apple Pay,目前也已在全球十個市場推出服務。
(二)金融與科技業者連袂共創商機

   反觀台灣金融科技創新腳步相對緩慢,依據統計國內申請FinTech專利數,通過者36件。若以電子支付來看2015年台灣電子支付比例僅20%,遠低於瑞典80%、韓國77%、香港65%及中國56%。究其原因,一方面係我國金融業者對金融科技關注較少、或僅視為提升流程效率之工具,一方面則是我國現行金融相關法規未能與時俱進。

20159月我國金管會始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配合金融總會設立之金融科技發展基金,研發金融科技創新服務及培育金融科技人才,同時協助金融業轉型創新,促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自始我國科技業者無不磨刀霍霍爭取金融科技服務大餅,而金融業者也積極與科技業者進行合作或開發可行之金融科技服務。

金融科技監理沙盒數位支付P2P借貸人工智慧金融大數據應用區塊鏈理財機器人金融監理改革智慧金融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