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氣候變遷的亞太安全風險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氣候變遷的亞太安全風險

李瓊莉  (2020/05/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5期》

   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福祉之影響早已廣受各界關切,並持續探索因應之道,成為產、官、學、研各界共同面對的課題。值得警惕的是,當前氣候變遷的強度與速度所帶來的衝擊,已經不再局限於對生態系統或經濟活動的影響,而具有安全風險。對某些國家而言,氣候變遷已經對其人民的生存發展構成威脅,甚至可能動搖國本,成為國家安全考量;在某些地區環境惡(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所引起的不安與貧瘠,可能演變成利害相關各方為爭奪資源的武裝衝突,成為一國內部安全挑戰;若發展為跨境問題,則引起鄰近國家之間的政治緊張,成為區域安全的跨國威(transnational threats)。在全球層次上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開啟全球治理篇章,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小(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PCC)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國際社會已經將氣候變遷對人類可能造成的重大損失或傷亡視為國際和平的一大威脅,「氣候安全」概念逐漸形成。

   氣候變遷在安全研究領域裡,很明顯的是一個「非傳統」元素。傳統國家安全思維裡,領土完整或國家主權的威脅來源通常是可以清楚地被指認,認知到特定國家或政體是安全威脅來源後,當事國的回應策略通常是攻防分明;然而當氣候變遷成為某一國家或區域安全威脅來源時,其具有無法明確指認的跨國境特質,因而不能以傳統安全思維來界定敵我,各國因應之道也難以壁壘分明的排他性策略達到成效,而是有賴概括性的合作途徑。當氣候變遷所引起的不安與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時,各國合作模式或強調的途徑也不同於往。過去以追求「環能源」三者平衡3E (EnvironmentEconomyEnergy)策略目標,似乎已不足減緩氣候安全威脅,志同道(like-minded)的國家為保障永續安全、防範緊張情勢持續升高、降低武裝衝突爆發的可能性,已經將合作模式從區域治理延展到國防外交。

   本文主要目的在概述亞太地區面對氣候變遷的安全風險,並呼籲區域國家透過區域多邊途徑共謀因應之道。 

 

亞太地區氣候變遷驅動的安全風險

   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人類正在真實經歷的日常,究其因,除了無法排除自然系統內部變化所產生的效應,主要困境在於源自人類行為過度排放溫室氣體所產生的全球暖化現象。根據UNFCCC,氣候變遷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氣候自然變(variability)之外,由人類活(human practices)直接或間接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1),本文所關切的氣候安全問題因而側重「人為」(包括各國政策作為)所驅動的安全風險。

   UNFCCC揭開全球氣候變遷治理篇章,減緩全球暖化成為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然而在尋求集體共識的解決方案過程中,因各國發展程度以及對能源的需求不同,所衍生的爭議與立場衝突似乎無法避免1997UNFCCC第三次締約方大(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3)在日本召開,通過「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雖然定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及相關管制規範,但開發中國家立即陷入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兩難,對開發中國家而言,經濟成長是優先政策目標,而產生巨大溫室效應的礦物燃(fossil fuel),尤其是煤,是最符合經濟效益,很難被取代,況且發展綠能並非一蹴可幾,也不是多數開發中國家的當務之急,直到現在,國際社會仍持續在找尋「能環境」三者平衡的最適解。

氣候變遷安全風險亞太地區海平面上升天災頻率環境惡化能源政策區域合作非傳統安全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