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內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共享經濟之政策構想
蕭玟玲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共享經濟襲捲與顛覆既有的商業模式成為未來趨勢之一
1.依據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報告,2013年全球共享經濟企業營收達150億美元,預估2025年將快速成長至3,350億美元,成長高達20倍(PwC, 2015)。
2.2014年全球百億美元市值的新創事業共有九家,其中即有兩間企業為共享經濟模式,分別是排名第二的Uber(市值約412億美元)與第八的Airbnb(市值約100億),顯示共享經濟之發展潛力可期(Wall Street Journal, 2015)。
3.目前全球17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共享經濟企業,整體平均僅花費四年達到市值十億美元,最快達成的分別是美國Lyft與中國「快的打車」,僅花費兩年即成為創投中的獨角獸(Crowd companies, 2015)。
天下雜誌出版「不可不知的五大經濟革命」,與Inside「2015 年九大焦點趨勢」,皆不約而同共同提出未來新網路科技服務創新模式―共享經濟,因此,美國經濟學家萊奇(Robert Reich)把這個世代之稱為「絕佳交易的年代」。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提醒,別小看這些新興的微經濟模式,因為中產階級困窘的經濟情況日益嚴重,使得他們不得不尋找更多可利用的資產或技能來創造收入。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分析,現在網路上任何東西都能出租,以借用代替購買或擁有的觀念愈來愈普及,例如:台北的YouBike、在美國舊金山推出私家車共享承租服務的Lyft,都是共享經濟概念下衍生出的新服務。
然而,Web 2.0之下的分享互動概念,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轉型,過去「面對面」才有互信的藩籬已被撤下,愈來愈多人相信陌生人的推薦、評價,於是口碑行銷、社群行銷儼然成形,也間接創造了共享概念的消費模式。於是,把空出來的房間、客廳出租給別人,催生出Airbnb旅遊租屋平台;利用空閒時間幫別人買東西、送信,創造出跑腿網站TaskRabbit;白天空出了車位,不妨到Parking Panda上登記出租給他人使用。每個人都可利用各種資產或技能的交換來創造其他收入,甚至發展出新的營運業務或工作。共享停車位、共享辦公室、共享Wi-Fi、共享保姆、共享勞動力、共享一輛車、共享一個家等。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先生曾提及,就像未來絕對很明顯會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時代,而且會往共享經濟的方向演變,也就是不需要每個人都擁有一台車,而是結合Uber概念,一種隨叫隨到的模式。既沒有現在常被拿來討論的充電問題,對既有汽車產業也會是重大顛覆。當顛覆者紛紛崛起,像汽車廠這樣的既有公司一定會關門。
共享經濟、法規調適、中小企業、平台建構、跨部會協作、政策倡議、空間共用、P2P金融、社會創新、創業生態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