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與區域國際政治關係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與區域國際政治關係

許峻賓  (2013/07/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7期》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全球與亞太區域出現政治與經濟戰略層面的變化2007年,因為美國次級房貸的問題,使得全球遭逢金融大海嘯的襲擊,至今全球經濟發展不穩定的風險仍在,各國政府採用各種不同的經濟手段,希望能讓人民都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經濟可以平穩成長。在亞太區域,則因為部分國家的領導人更迭,在國家的政經政策與外交政策上亦有所轉變,而各國的戰略政策調整,則牽動亞太區域的後續發展。本文將針對現階段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現狀作一淺析,並探討區域內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分析區域中經濟整合與國際政治間的連動關係。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現況

(一APECTPP的發展

成立1989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雖然扮演了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與便捷化,以及經濟與技術合作的政府間對話平台,但1998年起開始有被邊緣化的趨勢(1)。究其原因(1)1997~1998年東南亞與韓國陷於金融危機,當時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並未迅速伸出援手,促使東協國家興起「唯有亞洲(Asia Only)更加團結以自救的念頭,連結中日韓三國成立「清邁倡議(Chiang Mai Initiative, CMI)外匯儲備基金(2)2001911恐怖攻擊事件,則使得在外交政策上本就重歐輕亞的美國小布希政府,更是聚焦於反恐問題,將注意力與大量資源投注在中東,忽略了亞太地區,也分散APEC的議題焦點(2)。

同樣2001年開始談判的世界貿易組(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回合,至今也遲遲未能達成協議,使得這十年間,亞太地區在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成立的壓力下,各國紛紛致力於與區域內和區域外的國家,洽簽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凡此種種,都使得在組織特性上抱持「開放性區域主義(Open Regionalism)、會員體經濟發展程度分歧、聲明或倡議又缺乏法律拘束力APEC,影響力較初成立時褪色不少。

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亞太地區卻仍保持一定的經濟成長水準,中國表現尤其出色,使得「美國重返亞洲」不僅僅是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宣示,也在政經現實上具有相當的必要性APEC自然在此前提之下,成為美國納入考量的政策實踐管道之一,TPP便成為美國前進亞太的經濟政策工具。

TPP原本是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2005年簽署的多邊貿易協定,是全球第一個跨太平洋的複FTA2005年生效TPP文本中,規定會員們必須2015年將全部產品的關稅降0%,且其涵蓋自由化與便捷化的部門別,包括:農業、製造業、服務業、投資、智慧財產、勞工、標準與一致性等,是一個高品質且廣泛部門別FTA

20092月,美國歐巴馬總統就任,經過美國國內幾次的聽證會與公聽會後,基於美國新政府國際經貿戰略的考量,遂200911APEC領袖高峰會議期間,正式對外宣布美國將全面參TPP的談判架構(3)。20091214,美國貿易代表寇(Ron Kirk)正式照會國會,宣布積極參TPP,使TPP在參與談判國的數量與協定本身涵蓋的內容,都有相當的增加。截至目前為止,參TPP談判的國家12個,分別為:新加坡、紐西蘭、智利、汶萊、美國、澳洲、祕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加拿大、日本(4)。

TPP因為美國的加入而產生一股亞太經濟整合的新動力,並首次2010APEC領袖宣言中表明:FTAAPAPEC邁向區域經濟整(REI)的主要手段,且亞太自由貿(Free Trade Area of Asia-Pacific, FTAAP)將藉TPPASEAN+3ASEAN+6FTA,以達成廣FTA的目標」。此一聲明也成APEC的轉折與妥協(5);而美國藉TPP所提出的自由貿易主張,也引發了亞太各國間新一波的合縱連橫2012APEC海參崴宣言中,由於主導的俄羅斯既不RCEP,也不TPP,領袖們除了再次認FTAAP是促APEC區域經濟整合議程的主要工具之外,也責成部長們提供領導力並挹注智慧,持續加APEC作為育FTAAP的角色(6TPP的發展APEC的未來而言,有其相當程度的重要性,而且美國儼然成TPP的主要推動力量。

亞太經濟整合TPPRCEP中日韓FTA東協經濟共同體區域貿易競爭自由貿易協定全球供應鏈美中競爭經濟戰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