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掌握兩岸三通的關鍵時刻——專訪淡江大學張五岳教授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掌握兩岸三通的關鍵時刻——專訪淡江大學張五岳教授

採訪 ‧ 整理/周嫦娥 ‧ 李繼宇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維持國安與經濟的平衡

就您的瞭解,我國過去對兩岸間三通政策之決策思維主要為何?

北京最早所提的三通是指「通商、通郵、通航」。但依中國統計,兩岸每年通商金額在前年即781億美金,台灣1/3以上的出口是往中國大陸;近年來對大陸的投資也占對外投資總額的半數以上;通郵部分,每天約2~3萬封的掛號信件往返。因此除了直航外,兩岸間的經貿互動可謂日益頻繁。

我國三通決策思維,主要在於如何維持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之平衡。就經濟論,當然非三通不可,但問題在於兩岸仍有濃厚的政治敵對性。兩岸長期都說要推動三通直航,但為何難以落實,主要原因是直航涉及主權問題。直航有輪船與飛機兩種,兩者皆被視為國家領土的延伸,一旦碰到通航問題,若公權力不介入、不談判、不委託授權、不達成協議,則任何私人行為均難以落實。

航權必會碰觸到管轄權的問題,管轄權又常被視為主權之延伸。雙方若不能面對對方擁有管轄權之現況,無法透過政府正式授權進行協商,絕無可能落實執行。故投資、貿易、人員往返、通郵、通電都可進行,但直航卻一直難以突破。其實不管是過去國民黨或現在民進黨對三通的思維都一樣,都是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間尋求較好的平衡點。朝野是有一致性的觀點,但有時會因在朝、在野位置不同,訴求重點也不相同。
 

客觀看待直航利弊

兩岸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互通措施,三通現況是否已對我國產業發展、社會、文化與國家安全造成影響?

(一)須爭取有利之航權

海運直航部分,政府1997年時推動高雄港劃為境外航運中心。當時規定貨物不入境、不通關、只能中轉,且因「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台灣與大陸飛機和輪船非經許可不得往返兩岸機場港口(2829條),但外籍飛機和輪船得經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解除限制30條)。所以當兩岸船舶、航空器要往返於彼此港口機場間,需透過航權談判時,便涉及一中和主權等無法突破的問題,但外籍船舶、航空器只要解除限制即可。故境外航運中心僅允許外輪行駛,國輪和大陸輪船反不能行駛。

兩岸三通國家安全經濟利益航權談判直航工具垂直分工體系全球化積極管理包機模式藍綠對抗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