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基因改造科技於水產養殖產業之應用與發展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基因改造科技於水產養殖產業之應用與發展

朱鴻鈞  (2011/06/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6期》

全球人口急遽成長,對食物供應的需求愈趨強烈,加上漁業產品在人類的動物蛋白質需求比重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每年人均消費量超過16公斤,全球魚、海鮮食品的總需求量高達每1.1億噸(附圖)。然而天然漁業資源有限,人工養殖生產、具有永續概念的養殖漁業角色漸漸吃重2008年水產養殖產量已占全球食用魚供應量45.7%,養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將成21世紀解決人類動物性蛋白質需求的重要手段。目前養殖技術中又以導入生物科技,能有效、快速培育新品種、提升水產養殖漁業價值的基因改(Genetic Modification)技術為熱門研究領域,美國水產生技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基因改造魚的研究成果,已20109月獲得美國藥物食品管理(FDA)初步審核通過,雖然其基改食用鮭魚AquAdvantage® Salmon」尚未取FDA最終的上市核准,FDA這項宣布猶如宣告,基因改造水產動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距離端上餐桌成為盤中飧的日子已不遠,因而了解相關科技及產業資訊,也將是未來日常生活「食」中重要的一環。

 

  1961~2007年人類水產品食用需求量統計

 

基因轉殖魚類研究概況

所謂基因改造或是基因轉殖,係透過人工的方式將來自其他生物體DNA片段嵌插入目標生物體之基因體內,使其能在目標生物體表現研究者所欲表達DNA片段,例如:加速魚體生長的成長激素基因等。首例基因轉殖魚研究1985年被報導Zhu等學者以顯微注射的方式,將人類生長激素基因注射入金魚的受精(Zhu et al. 1985)。隔年,學者更進一步研究將人類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泥鰍之基因體,並且經過實驗測試,轉殖入的生長激素基因確實發揮效用,基因改造泥鰍成長速度較一般泥鰍提升3~4.6(Zhu et al. 1986)。自19851986年的成功案例起,魚類基因轉殖領域的研究如火如荼地發展,而不斷精進、改良的實驗技術及設備,也加速了基因轉殖魚類的開發,目前基因轉殖技術已陸續應用於30種魚種以上,包括:大西洋鮭魚、吳郭魚、鯉魚、嘉鱲魚等經濟魚種,以及斑馬魚、青魚等觀賞魚種,透過基因轉殖表現出成長快速、飼料轉換率增加、耐寒、耐病、新奇體色等性狀。依照基因類型分類,研究焦點著重在轉殖成長激素基因、抗凍蛋白基因、抗病性基因上,此外螢光基因在新品種觀賞魚的開發上也是一項有趣的應用,以下分別就各類研究進行概況描述:

(一)利用天然抗凍基因,開拓養殖地域範圍

抗凍(antifreeze)的構想源自於棲息於加拿大北拉不拉朵爾沿岸的海水魚,該魚體液的凝固點與海水相同,為-1.7~-2,而非一般淡水的凝固點0,這樣的特殊現象由一組分別名為抗凍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 AFPs)與抗凍醣蛋白(antifreeze glycoproteins, AFGPs)的胜肽與糖胜肽所造成,這些蛋白主要在肝臟合成,分泌於血液與胞間,藉由改變微冰晶的構造而抑制冰晶形成,降低體液的凝固點。抗凍蛋白轉殖基因技術對於寒帶國家發展水產養殖業極有助益,例如: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冬日水溫界0~-1.8之間,天然環境限制了鮭魚以及其他重要經濟魚種在此地區的養殖,僅能於加拿大東南部從事養殖,因此利用基因轉殖的研究,包括發展轉殖抗凍基因或是開發轉殖生長激素基因的大西洋鮭魚,加快魚隻成長速度,免去越冬飼養這個環節,皆是破除環境限制,拓展養殖區域的方式。儘管現階段大西洋鮭魚已完成轉殖抗凍蛋白基因,順利在受試魚體表現並且能透過生殖系遺傳給子代,但是轉殖抗凍蛋白基因的大西洋鮭魚仍無法達到耐寒的特性,這有可能因為外源抗凍蛋白基因的蛋白質表現量不足,或是抗凍蛋白基因所轉譯出的蛋白質僅為抗凍蛋白的前驅物,尚需進一步轉化成具功能型式所造成。

基因改造水產養殖生物科技基改鮭魚抗凍基因生長激素螢光魚食品安全基因轉殖生態風險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