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貿易出超國家貨幣就該被迫升值嗎?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貿易出超國家貨幣就該被迫升值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1/04/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4期》

出超帶來升值壓力

台灣因為有巨額的貿易出超,新台幣常會面臨升值的壓力2020年年底台灣又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而過去這段時間新台幣也已升值不少,使部分產業覺得受到傷害。美國和很多人士似乎認為貿易出超國的貨幣應該升值,但這種想法雖有一些有點關係的來源,卻不見得有充分的科學或其他合理之依據,一國的貨幣是否該因出超而被強迫升值,以及升值是不是降低出超最適當的方法,都該考慮更多因素再做判斷。本文將檢討主張出超國要升值的數種可能理由,來看它們是不是恰當或充分的理由。


依浮動匯率的信仰主張出超要升值是不正確的

出超國應升值的第一種可能理由來自對浮動匯率制度的信仰Milton Friedman和芝加哥學派基於價格應由市場決定的信仰,而有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應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之主張。依這主張,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貨幣應該升值。但這主張其實只是一種出自理念的主張,而不是科學分析的結論(詳細說明請參閱陳博志2019)。而且就算接受浮動匯率的主張,由於貿易出超加上資金流入淨額才是國際收支的順差,在國際資金進出甚大時,兩者的差異也可能甚大,所以匯率也不該依貿易收支出超來調整。若有人主張浮動匯率或由市場自由決定匯率,又要貿易出超國貨幣升值,可能會落入自相矛盾之中。可見浮動匯率的信仰不能作為貿易出超國貨幣該升值的理由。


出口品供不應求該讓各產品分別調整價格而非升值

出超國貨幣應升值的第二種可能理由,是其產品需求相對較多,所以應該漲價。若在以物易物的世界,在既定相對價格下外國想換到的本國產品大於本國想拿出來換的數量,那本國產品似該漲價以達到市場均衡。但若在以物易物的情況,這價格的調整應是一樣一樣產品依其供需分開來調整,而不是把所有產品加在一起依總量是否平衡來同比例調整所有產品的價格,以致連需求不足的產品也被迫要隨需求過多的產品一起漲價。所以把以物易物而一國只有一種產品的情況,套用到有多種產品且有貨幣的情況,要求出超國貨幣升值以讓其所有產品都漲價,也不是很合適的理由。


入超使貨幣量減少而造成傷害的主張不適用於美國

出超或入超對貨幣量的影響是出超國貨幣應該升值的第三個可能理由。在金屬貨幣時代,出超國會累積愈來愈多的貨幣,雖然有很多人喜歡這結果,但這也很可能造成物價的上漲。而相對的入超國的貨幣量愈來愈少,更可能陷入通貨緊縮和經濟不景氣,所以一國持續有出超會令因而入超的別國不愉快甚至受傷害。即使在現在,國際收支逆差太多的國家也會因外匯不足,而可能出現貨幣和信用擔保不足的現象。但因為美元具有國際貨幣的獨特地位,所以美國並不會有外匯不足的困擾。二次大戰之後的金匯本位時代世界能夠順利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雖有大量逆差而讓各國可得到充分的美元做外匯準備,美國卻仍可以自己印更多美元,不怕因為國際收支逆差或貿易入超而發生貨幣不足的問題。所以入超使貨幣不足並非美國可要出超國升值的原因,倒是出超國貨幣量因出超而增加太多的現象,是出超國該自己考慮要不要升值的重要因素。

貿易出超新台幣升值浮動匯率匯率操縱總體經濟國內支出資金回流經濟循環投機活動泡沫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